二、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一)、群体成员共同活动比较协调
成员间的行动常常整齐划一。成员间的日常行为以“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舍我其谁?”等义气来对待和处理班级工作。对内保持高度一致,对外同仇敌忾。如面对教师的查询时,他们常常口径一致。他们往往不会单独行动,而是以群体为单位,共同活动。最明显的是它们的破坏活动具有集体性,群体成员一般不表现为单个与教师、班级对抗,他们常常以群体为单位,与班级、教师乃至学校进行对抗,故而破坏力特别强,后果特别严重。
(二)、群体成员结构相对稳定
群体成员的组成是相对稳定的,他们很少接受新成员,自我封闭性很强,且这种亲密关系很难被打破。有些还内部排行和对外有特定称谓。据一项研究表明,在非正式群体中,几乎每个成员都有特定的称谓,如按年龄或威信力排行,分别叫“老大、老二......”。一些群体对外还有特定称谓,如四大金刚、飞虎队、姐妹淘等,成员间的交往以利益或个性等为主,成员之间有很强的内聚力,内在凝聚力以成员的心理构成为基础,其成员内部也有行为规范准则,但这些准则并不是以条款的形式明确规定的,而是表现为心里默契,不用施加外力约束,群体成员也会自觉遵守。但他们对于学校、班级的有关管理条文却极为抵制。
(三)、核心人物是自然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威信
这种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是相对稳定的,群体中有一个明确的“领袖”。与其他群体不一样,这种群体的核心人物是自然产生的,不像某些正式群体,如学习小组、特长小组,这些群体的核心人物通常是以成绩、特长等为根据产生的。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是成员默认的,其“领袖”不一定在群体中最优秀,但其某方面的特质往往另其成员向往,如人际关系、“本领”、管理能力等,这些核心人物在成员中的威望较高,有着较强的威慑力与协调群体成员关系的能力。群体成员以“老大”马首是瞻,群体的很多活动,往往是老大在出谋划策,群体成员执行。要想做好该类群体的转化工作,核心人物是关键。
三、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
(一)、班级管理和建设方面
1、班级管理方面
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不利于班集体建设的,它们的情感与班级的情感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它们的行动会对班级造成消极影响。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又称对抗型或冲突型非正式群体,其群体成员往往是由一些学习成绩差、调皮捣蛋、不服从管教的学生组成的,他们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凡事喜欢对着干,尤其是在班级的教学和管理活动中,他们往往以捣乱、唱反调等行为引起教师注意,分散教师注意力,干扰其他同学学习。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不会置之不理,会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这正好达到了这类同学的目的,在更糟的情况下,他们和教师发生激烈冲突,严重的挑战教师的威严,师生关系不和谐。长此以往,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不到保证,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整个班级的学习效率必定会下降,受害的是大多数同学。
2、班级建设方面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单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讲授德育内容、传授德育信息、施展德育艺术的场所,更是青年学生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环境。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对班级成员具有教育、组织协调和导向作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学生只有在班集体中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一个好的班级,应具有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对班级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行为,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具有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具有很强的班级凝聚力,班集体成员关系融洽,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时时和班级形成对立,在一定的程度上破坏了班级和谐,不利于班级体成员的更好成长。他们不认同班级的管理理念,不团结同学为了班级共同的奋斗目标前进,而是搞小团体,拉帮结派等活动,没有合作意识,群体成员集体意识淡薄,这样的班集体就像一盘散沙,不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一个没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就像没有了帆的船,是不可能正确航行的。
(二)、班级成员方面
1、混淆道德认识
由于小学生在择友时是以性格相同,兴趣相同为标准,他们往往忽视了对
方的人品。再加上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或是领袖人物往往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甚至有劣迹的学生,由于他们精力充沛,个性活跃,胆大讲义气,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叛心理,崇尚所谓的“够意思”,甚至是野蛮,瞧不起所谓的胆小和怯懦,而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没有判断对错的标准,在群体交往时容易出现一哄而起的过激行为,甚至是暴力行为,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2、产生消极情绪
人都存在惰性,尤其是身体和心理都没有发育完全的小学生,如果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一员受到学校的领导、老师的批评或惩罚产生低落情绪时,容易引起非正式群体其他成员的同情,从而引发他们对班级管理的抵触情绪。
3、分散学习精力
如果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交往和活动过多,又容易对学校的正常学习、生活产生干扰,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充沛,会把过多的精力都投入到非正常的学习生活中,从而影响学习。
四、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一)、共同的兴趣爱好
共同的兴趣爱好,可以把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班级,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吸引在一起,他们在一起谈论各种感兴趣的事,或举办各种活动,形成各种非正式群体,以便满足精神等方面的需要。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倾向于待在一起,这样会有更多的话题,交流的机会也会更多,彼此也能相互促进。心理学研究表明,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群体成员聚集在一起,其心理满足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他们可以相互理解,所以更愿意相互亲近。小学生择友往往以兴趣爱好为主,若因良好的兴趣爱好组成一个团体,群体成员都会得到相互提高,也能找到归属感、认同感,如音乐组、特长组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若该非正式群体是由一些有不良兴趣爱好的同学组成的,比如爱打游戏、打架,那该群体所带来的危害是很严重的。
(二)、教师的歧视和误解
教师面对的是全班同学,要想做到公平是很难的。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教师的歧视和误解是导致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因素之一。每个教师都或多或少的对优生有所偏爱,对差生有所歧视,特别是在处理一些矛盾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若一个差生和一个优生发生矛盾,教师往往先入为主,在没有了解事情原委时就妄下定论,认为差生肯定有错,也不容许其多加辩解和反驳,因差生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不端正、违反班级纪律,教师会对其产生偏见,给这些学生贴上标签,学生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意志消沉。因长期受到教师的歧视和误解,自暴自弃、甚至走上与教师、班级对抗的道路。
案例:早读铃声响了,班主任王老师走进教室,不久小李(学习成绩位列班上的前几名)气喘吁吁跑进教室,王老师摆了一下手,示意他进去坐好。过了一会儿,“差生”小林跑来,看到班主任在教室,就在教室外喊了声“报告”,王老师很生气,将其引至教学楼拐角处,对其进行了十分钟的“思想教育”,并让其喊家长。小林气鼓鼓的走进教室,班里同学都在窃窃私语,还用言语嘲讽他,小林感觉很难受。以后,小林就处处和班主任作对,还欺负同学,让老师很头疼。
(三)、同学的歧视
同学的歧视也会导致反抗群体的形成。在班级中,成员之间免不了相互交往,但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会看不起条件差的同学,不与其交往,反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