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杆支护技术规范(正式)
第 一 章 总 则
1 为贯彻安全第一的生产方针,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炭工业技术政策,
确保正确地进行锚杆支护设计和施工质量,促进煤巷锚杆支护技术的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范。
2 锚杆支护巷道施工必须进行设计。锚杆支护设计要注重现场调查研究,吸取国内
外锚杆支护设计、施工和监测方面的先进经验,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新采区采用锚杆支护时,要进行基础数据收集并进行锚杆支护试验工作,锚
杆支护设计要组织有关单位会审,并报集团公司备案。
3 对在煤巷应用锚杆支护的有关人员(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都必
须进行技术培训。
4 在应用锚杆支护的巷道中,必须有矿压及安全监测设计。在施工中必须按设计设置
矿压及安全监测装置,并有专人负责监测。
第二章 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分类
5 采用煤巷锚杆支护技术,必须对巷道围岩稳定性进行分类,为指导锚杆支护设计、
施工与管理提供依据。
6 巷道分类按原煤炭部颁发的《缓倾斜、倾斜煤层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方案》执
行。
7 煤层围岩分类指标以缓倾斜、倾斜薄煤层及中厚煤层回采巷道分类指标为基本分
类指标。其它条件下的煤巷(如煤层上山)稳定性分类指标,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分类指标进行相应替代,详见表1和表2。
缓倾斜、倾斜薄及中厚煤层回采巷道分类指标
表1 分 类 指 标 说 明 顶板强度(指单项抗压强度Mpa,取巷道宽度1.5倍范围内顶板强度的加权平均值 下同) 煤层强度σcc 底板强度σcf 巷道埋深H(m) 护巷煤柱宽度X(m) 取巷帮煤层强度加权平均值 取巷道宽度内底板强度的加权平均值 巷道所在位置至地表的垂直距离 一侧煤柱的实际宽度,其中: 沿空掘巷(无煤柱)时X=0; 巷道两侧均为实体煤时X=100 1
采动影响系数N 围岩稳定性指数D
只因工作面回采引起的超前支撑压力的影响 N=直接顶厚度/采高(当N>4时,取N=4) 指围岩节理裂隙、层理的影响程度,以非锚杆支护工作面直接顶初次跨落步距代替 煤层上、下山分类指标
表2 分 类 指 标 顶板强度 煤层强度 底板强度 H X Nˊ 说 明 与 代 替 方 法 说明同表1 说明同表1 说明同表1 取上、下山两端埋深的平均值 说明同表1 Nˊ=W×N,W为煤柱影响系数,W=1-X/L。 L---为回采工作面超前支撑压力带影响范围 说明同表1 D 第三章 锚杆支护设计
8 锚杆支护设计应贯彻地质力学评估—初始设计—监测与信息反馈—修改设计等四
个步骤。
锚杆支护设计参考以地应力为基础的煤巷锚杆支护设计方法,结合锚杆支
护实践,可根据直接顶稳定情况,按悬吊理论、自然平衡拱理论、组合梁理论或锚杆楔固理论进行设计计算;亦可采用工程类比法进行设计。无论采用哪种设计方法,都必须对支护状况进行监测,包括锚杆受力、巷道围岩表面与深部位移及弱化范围、顶板离层等内容。根据监测信息反馈结果对设计进行验证或修改。
第9条 为进行科学的锚杆支护设计,必须具备表3所要求的原始资料。巷道施工后,
根据实际揭露的围岩及地质构造等情况,对有关数据进行校核,为修改和完善锚杆支护设计提供依据。
锚杆支护设计必备的原始资料(表3) 序号 原始资料 说明与测取
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一般取1.5倍巷道宽度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