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起源(09 11 25)

南阳郡,隋改为邓州,今为河南省邓县。四、外族改姓:

1. 李姓改为邓姓:

《宁都宣城邓氏初修族谱》中记载,其始祖从镒,系南唐后主李煜同母弟,封王于邓,作帅宣城。宋平江南后,从镒之子衡易姓邓以存祀事,避居新淦之桃溪村,子孙散居宁国、宣城各地。《安化邓氏族谱序》也有相似的记载,“南唐后主李从镒,封邓王;宋太祖捕南唐宗室,从镒子天和逃,改以父封为氏。”李从镒,或作从益,南唐国主李煜的第八子。初封舒国公,后改蒋国公。李煜嗣位,封邓王,留守南都。宋太祖开宝(968—975)初,出镇宣州。 宋讨南唐时,遵后主之命奉金帛入贡,遂留居汴京。不久,又被派遣回金陵,传谕令李煜归附,李煜没有答应。开宝末(975年)南唐亡。李从镒之子李天和(衡),为逃避宋太祖的斩杀,隐姓埋名,改以父亲封号为姓,是为邓姓,避居新淦(今江西新干县)桃溪村,:保住了性命而生存下来。在宋之后的邓姓族人中,有一部分当是李后主的第八子李从镒的子孙后代。

2. 熊姓改邓姓。

荆门《邓氏族谱》称其始迁祖友义,本姓熊,是湖北省孝感县人,明朝逃避战乱到荆门象山定居,娶邓氏女,生子遂母家姓。

五、少数民族中的邓姓

1. 满族邓姓

《清朝通志·氏族略》载:满洲旗分内尼堪有邓氏(原为汉族),邓安明,镶黄旗包衣(满语,即家奴、奴仆)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骁骑校尉。其孙邓广乾,曾孙邓智宗,俱任郎中。《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载,邓明安玄孙大章、茂忠俱任笔帖式(清代官员,负责翻译汉、满章奏文书)。邓茂和,骁骑校尉;邓茂德,蓝翎侍卫。又有邓元魁,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铁岭地方,归清。其曾孙巴格,原任笔帖式,玄孙双喜,亦任笔帖式。又有邓士滋,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铁岭地方,归清。其子邓善人,任笔帖式;桑格,任牧副。又有邓国升,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归清。其孙邓应麟,任笔帖式。又有邓承印,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归清。其孙邓庆恩,包衣护军统领兼佐领;曾孙神保,生员。又有邓景福,正红旗包衣人,世居辽阳地方,清初归附,其玄孙德克进,八品官。 他们的后裔除仍有一部分为汉族外,有的已融入满旗。

2. 瑶族邓姓

瑶族主要聚居在我国南方 6省(区)的140多个县市,居住地域十分广阔,东起江西南,西至云南勐(meng)腊,南达广西防城,北迄湖南辰溪。目前人口达 300万。

邓姓是瑶族原始姓氏之一。瑶族人民信奉“盘王”,把他视为本民族的开山始祖。汉文瑶史《评皇券牒》详细叙述了评皇高王之争,评皇因屡败,于是出榜招募天下英雄。然而臣僚均惧怕高王强大,不敢应征,惟盘瓠(hu)扯下皇榜,使用计谋咬杀了高王,为国立了功。评皇赐三公主与之为妻,后夫妻被送到会稽山的白云深处安居乐业,数年后盘瓠夫妇生育6男6女。盘瓠死后,评皇敕赐盘瓠为始祖盘王。6男6女为王瑶子孙。并赐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冯、雷、唐12姓,瑶族从此诞生。广西十万大山的山子瑶中有邓姓,传说其远祖邓道本从肇庆迁到防城等地,有的一度迁入越南,来十万大山也有10多代了。

3.水族邓姓

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少数散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人口 345993。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邓恩铭就是水族。

4.土家族邓姓

土家族约有570万人,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为主要聚居区,其余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区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宣恩等县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县。率部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的邓玉麟就是土家族人。

5.京族邓姓

京族是我国主要从事沿海渔业的、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共约 18000人,80%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的汾(wan)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素有“京族三岛”之称。还有少数与汉族、壮族杂居在江平的谭吉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