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内容:
1)识别层序界面、划分层序类型
界面识别标志:构造不整合面、铁/铝质风化壳、古土壤和植物根土层、底砾岩层、深切谷及其沉积物(放映河流下蚀)、地层接触关系、颜色和岩相的垂向变化、沉积相突然向上变浅或地层堆砌样式的突然变化、滑动体(界面以上发育斜坡滑动体,滑塌变形、砾屑灰岩?)
2)确定层序单元的年代(同位素测年、古生物、岩石组合类型等)
3)以岩性、岩相以及地层堆砌样式来确定各地层层序的凝缩段、体系域和准层序组的特征。
运用可容空间的概念进行沉积相分析,明确各层序中体系域组合特征、准层序的叠置样式及沉积体系的时空分布。
4)编制露头层序地层学综合分析图及不同露头的层序地层对比图,并努力建立与钻井、测井和地震层序的对应关系。
5)进行露头层厚的生储盖初步评价,指出较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露头资料层序地层学分异的一般步骤: (1)露头位置的确定 (2)露头沉积体的实测与追踪 (3)层序边界的识别与密集段的确定 (4)高分辨率沉积层序格架的建立 (5)沉积层序地层对比 (6)沉积相研究 (7)生储盖评价
二、地震资料层序地层学分析
地震资料覆盖面积大,反映地层接触关系和沉积体宏观的三维形态清楚为特征。 步骤:
1、 选择地震剖面 2、 识别地震层序与体系域
3、 建立地震层序与井剖面层序之间的关系 4、 进行年代地质剖面分析,了解沉积发育史 5、 地震相分析
6、 地震相向沉积相的转换 7、 确定地震相平面分布图 8、 地震—岩性分析及处理
9、 层序格架内不同层序的沉积体系分析 10、 11、 12、 一) 二) 三)
建立层序充填模式 确定生储盖分布 有利圈闭综合评价
利用地震资料上地震反射轴的终止关系—识别边界 利用地震资料上地震属性的特征—识别单元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特殊处理—划分旋回
地震相类型: 1、 斜交前积 2、 S形前积 3、 叠瓦状前积相 4、 帚状前积相 5、 丘状前积相 6、 透镜状前积相
低位域:杂乱、空白、低能 湖侵域:平行、亚平行、中高能 高位域:平行、亚平行、S形前积 下降域:斜交前积
地震相是由特定地震反射参数(地震反射结构、振幅、连续性、频率和层速度等)
所限定的三维空间中地震反射单元,是特定沉积相和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层序地层划分方法—视频分析法
利用沉积旋回体与地震反射频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多频段滤波扫描,建立沉积旋回体与地震资料时频特征的关系,进行沉积旋回划分与识别—地震层序时频分析法。、 陆相地震层序划分原则: 1、选择连井基干剖面网 (1)过探井:钻井资料约束
(2)主要与构造带的关系:垂直或者平行
2、寻找界面标志,结合钻井资料,坚持以不整合面或者沉积间断面划分层序界面。
3、层序分级:根据不整合面的大小,将地震地层单元分为超层序、层序和亚层序等。
4、结合钻井资料、地震反射特征建立地震相与沉积相关系图版。 三、钻井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取心、录井:直接、可靠,研究精细 研究内容:
1、 进行关键井岩性序列、沉积旋回和沉积相研究,建立岩性及其序列与电测井曲线的响应关系。 2、 不同级序层序地层界面的识别
3、 通过古生物、同位素侧年等方法确定层序地层单元的年龄,建立等时性年代地层格架。 4、 建立关键井的关键对比沉积层序剖面
5、 通过沉积环境、古气候、构造等的研究探讨层序地层成因机制。
6、 根据研究精度需要,编制不同级序的层序地层单元的地层等厚图、沉积相图等。
7、 预测有利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的分布。
利用岩心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学分析: 在岩心中识别层序界面特别注意: 1)
特殊岩性,如炭质页岩、铁质页岩、岩溶角砾、根土层等,其多为层序界面的标准
2)
岩相转换界面或相序不连续面,至少为准层序界面。
沃尔索相律—相序递变规律—相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并且紧密相邻而发育
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出现而没有间断。 相序:在一个联系地层剖面中出现的沉积相的排列。 3) 冲刷面、滞留沉积,至少为准层序界面
看岩心:粗看—整体特征:(1)颜色;(2)岩性;(3)构造;(4)相序 其中颜色要看原生色中的自生色,只有自生色才能反映沉积当时的沉积环境,次
生色和继承色则不能。自生色和次生色的区别:看颜色是否均一。 细看:沉积相标志—沉积微相界面 利用岩心资料识别沉积相
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构造特征、沉积相序特征、岩石颜色等
扇三角洲:其特征是三角洲(从位置上)和洪积扇(从成因上)的综合,具有近
源、快速堆积、地形坡度大、粒度粗、成熟度低等特征。 钻井资料(录井)
在录井资料中识别层序界面需注意:
(1) 特殊岩性:如特殊岩性,如炭质页岩、铁质页岩、岩溶角砾、根
土层等 (2) 颜色,反映水体深浅的标志
(3) 砂体厚度、砂泥比(分清浅水砂岩、深水砂岩) (4) 准层序叠加模式 四)测井资料层序地层分析
1、五个结构要素:幅度、形态、接触关系、组合特征及变化类型加以区别。 1)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