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元件取值:R1=80K左右的金属膜电阻 Q=任何耐压超过350V的NPN三极管,比如1300系列、3DD15D(好象大才小用了啊,呵呵)等 D=2.0V稳压二极管 C2=10V、100uF以上的电容(比如电解电容) R2=80R左右的电阻.
R2这个阻值可根据公式算出来:1.25/需要的电流=阻值,这里取大约15mA的电流,当然可根据三极管的电流自行设定,比如如果用DD15D,那么电流就可达到500mA以上. 至于前级的市电整流虑波电路,原理简单,不再赘述.
不要看电路简单,却是一个十分稳定的电路,比那些IC呀驱动呀稳定得多,电路画好,不需要调试,一次成功. 现在公布一下电路的参数,然后提醒大家注意的思考:
效率:电压在200V-260V之间变化时,效率在98%-77%变化,在220V时效率是90%(当然还可以做的更高点,只是要朋友们思考啦).在240V时效率是83%,几乎可以同一个AC/DC芯片相媲美.
除了效率外,别的参数一切都远远优于开关电源(包括AC/DC)啦,由于没有振荡,不存在功率因数的问题.真正是“低谐波含量、高功率因数、无污染(电磁)” R1的计算公式是很有松紧度的,你可以取“[电源电压*根号2-3.2*串联二极管的数量]/1~3mA=R1”就行了,1-3mA是视你的稳压二极管的性能取值
这个电路是利用R2做三极管的电流反馈,稳压管做电压基准的恒流电路,如果对恒流精度要求不高可以使用,优点是成本低,电路简单,缺点是输入电压波动太大,恒流值会有波动,而且电路效率完全取决于串联LED数量,LED数量少,效率低,LED数量多效率就高,另外不同型号的三极管,其Vbe电压不是一个固定值,即使是相同型号,也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如果量产,恒流一致性会有些折扣,而且220V电路如果追求高效率,LED是N颗串联,如果有一颗LED损坏,其他LED也会不亮,需要外加旁路. PS:
这里的电路,三极管没必要选耐压350V以上的管子,因为底下还有88颗LED,可以帮助Q1分担150-180V的
电压(前提LED的防静电处理要做好),所以选个200V-250V的就可以了.可以选择的三极管性能、价格会好很多. C2的作用: 加电过程中电压缓升,从而输出电流缓升. 类似于开关电源的软启动
首先确定:正弦交流电供电时,负载的阻抗含有电抗(容抗和感抗)成份时,则会在外界正弦波电形成能量的存储,一般认为容性为Ec=0.5CV2,在正弦电压下降的时候,这部分能量返回电网,形成无用功,这是对电网有害的,加重了电网的负担并且把电能消耗在了传输电路上.而有用功与无用功之比,就是功率因数. ..在这个电路中,外界正弦电压上升期内,如果电压值低于滤波电容C1的电压,则整流桥堆反向截止,形成了只有输入电压、没有输入电流的现象,这时等量于电流滞后于输入电压.当电压慢慢上升超过了C1上的电压时,二极管正向导通,形成大脉冲电流.然后输入电压达到峰值后再慢慢下降,低于C1电压时,二极管又截止.这时又形成了那种电压、电流值不同步的现象,这是一个周期.
..这个过程中,正弦电压、电流不按照阻性变化,也不按感性变化.如果这时用普通的功率因数仪器测量,因为普通功率因数测试仪是比较的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所以将得到一个毫无价值的数据:仅达到0.6左右. ..如果我们用测量有用功和无用功来分析这个电路,会惊异的发现:输入端的视在功率的值基本等于变换器自身的热损耗功和输出功之和,就是说,测量结果说明这个电路的视在功率和有功功率相等,功率因数是1!!!
为什么会出现相反的结果呢?
..原因是:第一个用仪器测量的本身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地方,正弦电压下降时,二极管反向截止,C1不能向电网输出电流,而只能对后级做有用功率!!
所以,很多仪器,根本不适合测量这种电路.可用多功能功率因数测试仪测量,调到“无感抗电路”,再测试,功率因数为97%,OK.(上海好多家仪器厂都有生产这种仪器)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电路本身对电网的危害并不是功率因数低,而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