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经轴架形式:固定式和移动式、单层和双层、水平式和倾斜式
22. 退绕方式:有互退绕法和平行退绕法(又分上、下、垂直) 特点:1.互退绕法:操作比较简便,纱线排列比较均匀整齐,传动平稳但后方的整经轴容易传动不稳,以致纱片松弛而且张力不匀回丝量大 2.平行退绕法(克服了互—的张力不匀回丝量大的缺点):下---引纱操作不便,上---经纱断头不易及时发现,垂直---纱线断头的观察和处理都比较方便
23. 上浆及湿分绞:1.作用:使纱线按一定路线通过浆槽及上浆装置,给予纱线一定的上浆率及一定的浸透和被覆2.主要部件:引纱辊、浆槽、浸没辊、上浆辊和压浆辊、湿分绞等。
24. 各种浸压方式:单浸单压、单浸双压、双浸双压、双浸四压、沾浆 25. 纱线覆盖系数:浆槽中纱线的排列密集程度以覆盖系数来衡量,计算公式K=d0*M/B*100%(d0:纱线直径,M:总经根数B:排沙宽度)
26. 湿分绞:作用:○1保护浆膜完整,提高浆纱质量○2予先分层进烘房,提高烘燥效率,使浆膜完整。○3慢速转动,防止积聚和凝结浆块,同时抹纱,降低毛羽。 对湿浆纱进行分绞称湿分绞,一般3-5根,湿浆纱被分成(n+1)层后,平行地进入烘房
27. 纱线伸长控制:负伸长,有利于浸压浆,减少浸压,避免湿伸长,上浆过程中要做到浆液定浓、定粘和定温。
28.双浸双压配置有两种形式:①先小后大:逐步加压,利于浸透,适用浓度和粘度较高②先大后小:重压利于浸透,轻压又能得到被覆,适用浓度和粘度较低。 27. 上浆率的控制:1浆液的浓度、粘度和温度2压浆辊的加压强度3浆纱速度4压浆形式及加压装置5压浆辊表面的状态6纱线在浆槽中浸压次数、穿纱路线、浸没辊形式及其高低位置
28. 加压装置:重锤杠杆式、弹簧式、气动式、电动式、液压式
29.引纱辊作用:积极喂纱,有利于减少伸长,有利于吸浆。浸没辊:浸浆作用,部分浆纱机浸没辊有侧压作用
30.烘燥:1任务:蒸发湿浆纱中的多余水分,达到工艺要求的浆纱回潮率2、要求:①一定的压出回潮率,烘房蒸发能力大,则车速高②确保形成完好的浆膜,使毛羽贴伏③适当的张力,尽量减少纱线在烘燥时的伸长④充分利用热能,提高烘燥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⑤烘燥装置应结构简单,维修和操作方便。
30. 烘燥方式:1.表面:热传导加热、对流加热和辐射加热 内部加热:高频电流烘燥法或微波加热2.常用的有热风式、烘筒式和热风、烘筒相结合式3. 烘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预热阶段、等温等速烘燥阶段、降速升温阶段 4.比较---○1对流烘燥法:1.热空气是载热体,向纱线传递热量,同时又是载湿体,带走纱线蒸发的水分2.物质内水分从温度高、湿度高的部位向温度低、湿度低的部分移动。温度梯度指向纱线内部,与湿度梯度相反○2烘筒式: 烘筒作为载热体,通过接触向纱线传递热量,而周围的空气是截湿体,带走浆纱蒸发的水分5. 与对流方式相比优点:(1)载热体和载湿体分离是热传导烘燥法的优点之一。(2)导热系数高, 其烘燥速度比热风式明显提高 (3)在降速烘燥阶段中,纱线靠近烘筒的一侧湿度大、温度高,于是湿度梯度和温度梯度方向一致,促进纱线内的水分逆湿度梯度方向移动,有利于加快烘燥速度,缩短降速烘燥阶段。
31. 1.对流烘燥法---缺点:伸长较大,片纱伸长不均匀,密度大时会粘成柳条状以至增加毛羽。优点:与烘房导件接触少,保护浆膜,减少毛羽 2. 热传导烘燥法---优点:对伸长控制十分有利,伸长率为对流烘燥的60%,片纱伸长不均匀,伸长易控 缺点:易粘烘筒,破坏浆膜的完整性,要有防粘处理;密度大时,相邻纱线粘连严重以至增加毛羽。
32. 穿纱方式: 新型路线湿路短,利于控制伸长;烘筒排列低,操作方便;烘房排气罩靠近浆槽利于排湿;穿纱可分层也可不分;减少粘连,使出烘房纱方便分纱、提高浆膜完整率、减少毛羽。 上蜡目的:提高浆膜的柔软性和耐磨性,有单面、双面上蜡。干分绞棒的根数等于经轴数减一
33. 新型浆纱机的伸缩筘作轴向往复移动,部分伸缩筘在往复运动的同时还作筘
面的前后摆动,组成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