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的能力,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5)劳动教育,是以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们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为目的的教育。
相互关系:2)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缺一不可,它们之间不可分割又不可代替。不可分割是因为各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智育是发展其他各育的基础;德育的进步又要依赖于智育的发展;其他各育的发展离不开体育造就的健康身体作支持;德育和智育会随着劳动教育的学习而更加有实践性。不可代替性表现在各育都有自己特殊的任务、内容和方法,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只有共同发展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才。 24、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第三章,第63—67页) 25、开展通识教育的意义? (第三章,第66—67页)
26、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要求? (第三章,第67页)
27、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基本关系。 (第三章,第70—73页)
28、高等学校教师地位的决定因素?( 第四章,第76页)一般来说,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人们通常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作为评价标准。 29、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 (第四章,第76—80页)
1)历史文化的传承者;2)高级人才的培养者;3)科技文化创新的实现者;4)文明建设的推动者.
30、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 (第四章,第80—81页) 高等教育的目的决定了高等学校教师的根本任务。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而这三个职能的完成,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工作来完成。因此,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有: 1)教书育人,完成教学任务。2)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3)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31、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第四章,第81—85页) 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有:
1)坚定的政治方向。这是高校教师必备的首要条件,也是国家对高校教师的根本要求,集中体现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2)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师德的根本标志,也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这里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品质,还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
3)合理的知识结构。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高校教师既要学有所长,又要广泛涉猎,做到既“专”又“博”。①高校教师必须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结构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②应该涉猎与所教学科相关的学科内容和科学研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③还必须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4)优秀的教学能力。高校教师只有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培养自己优秀的教学能力,并且把它们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包括①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②科学研究的能力;③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④良好的教学设计和组织管理能力;⑤教育指导能力;⑥终身学习的能力。 5)出色的科研能力。高校教师除了担负着培养社会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同时也肩负着创新科技和文化的重任,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33、提高教师素养的基本途径? (第四章,第84—85页) 34、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与途径?(第四章,第84页) 35、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四章,第86—88页) 大学生生理的发育和成熟必然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大学生心理的发展趋向定型,但是他们的可塑性依然比较大。1)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自主性、自觉性和自我认识的深刻性。2)认识活动的发展。首先,大学生能够根据人知的目的来组织自己的观察活动,能够通过现象认识到本质;其次,大学生的注意力基本已经达到成人的水平;最后,
教育学
大学生的记忆力能够以逻辑记忆为主,并且记忆的准确性、持久性等指标都已发展完善,思维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3)情感特征的发展。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的情感日益受到理智的制约,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开始趋于平衡,但是还不成熟、不稳定。4)个性特征的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品质是他们比较稳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能力、气质、性格三个方面。 36、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第四章,第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