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上学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线…………○………… ………线…………○…………

有用处,既讲原则,也有灵活性。

归根结底,儒学讲的理性是活生生的,带有人间情感的,与现实紧密联系的理性,也就是人性,儒学的本质就是建造完美的人性。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就是儒学精神,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培养了一种人格、操守、感情、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在它的影响下,中国人即使在困难时,总愿意相信前途美好,只要坚持,好日子总会来,而很少有悲现主义者。由此可见,儒学虽然不纯粹是宗教,却包含着宗教的热情:儒学虽然不纯粹是哲学,却包含了哲学的理性。

(节选自1997年第1期《天涯》,有删改)

……○ __○_…__…_…___……__…:…号…订考_订_…___……___……___……:级…○班_○…___…_…__…_…___……:名…装姓装_…__…_…___……___……_:校…○学○……………………外内……………………○○……………………1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没有人格神的观念和宗教性的组织,并不意味它否认鬼神的存在。 B.儒家认为构建一套理论体系是没有意义的,它反对只思考而不管实际。 C.儒家以基于人性的情感来承载为人处世所应持有的理性、智慧和道德。 D.儒家提倡忠孝,却反对盲目服从的愚忠愚孝,因为这是非理性的情感。 2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种学说能否对大众产生影响,不看有无理论体系,而看日常生活中是否被贯彻。 B.为死去的父母守丧,体现了为孝的原则性:心安就无需守满丧期,是一种灵活性。 C.“理无可恕,情有可原\强调情理的交融和制约,也显示儒家秉持情高于理的原则。 D.深受儒学精神影响和培养的中国人会在困难前选择坚持,他们愿意相信前途美好。 21.结合全文,概括儒家与西方哲学之间的区别。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今年2月,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专家在无锡举行了一场讨论会,专家认可的是,泰伯被认定为吴文化的开端者。至于“吴”这个地方刘底在哪里,陕西吴山、无锡、苏州、南京江宁各说皆有,80多个专家引经据典,激烈讨论整整一天,最终形成共识:太湖流域是吴文化的核心区,梅里是吴文化的源头。历史上的泰伯城是太湖流域最早的国都之城,虽已湮没,但不可轻易否定。吴国早期的都城筑于梅里,世称泰伯城,早在东汉时就有明确的文献记载。

泰伯开创吴文化,并非在一片白地上凭空生发,而是依托了自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至良渚文化、马桥文化的历史积淀,而将中原文明与荆蛮本土文明相整合,又加述了吴地文明的发展进程。

现在所说的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一般是指在江南一带滥觞,以先吴和

试卷第9页,总12页

………线…………○…………

吴越两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再至清末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兴起转向现代文明的一系列文化集合。作为吴文化的创始者,泰伯谦让、包容的“至德”精神,经孔子等历代思想家的倡导而影响深远,既是江南文人“道德文章”的范型,也是江南近现代工商实业家以德经商的宗旨之源。

(摘自2011年4月11日《现代快报》)

材料二:

良诸遗址公因规划建设最大的难点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展现曾经良渚先民的生活环………线…………○………… 境、生活样态。根据“保护第一、展示第二”的原则和“考古先行”的行动方针,规划建设方案经常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因考古结果而改变。

比如为完善城址核心区的防洪系统,计划将恢复城址区内的一条古河道。但对古河道的精确位置,考古专家也只能给出大概的方向。随着考古人员发现古河道实际位置比预估偏移7到8米,原先的工程审批流程又要进行调整再上报。一边考古一边调整一边施工,长度1公里的河道恢复工程花了两年多的时间。

这种案例,在整个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遇到太多太多,但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种工作不仅仅是良渚的、杭州的,做好了还能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以前,重要的外国元首来中国的第一站会选在西安,以示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尊重。现在,杭州也可以成为首选地,本质上推动了杭州城市国际化的进程。

(摘自2019年10月7日《每日商报》)

材料三:

多年以来,我们在文化领域遇到的主要问题,不是要不要继承,而是如何继承、继承什么。前者是继承方法,后者是继承标准。毛泽东说过:“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他主张吸取民主性的精华、弃除封建性的糟粕,作为发展民族新文化的条件,特别批评“言必称希腊”,强调“不仅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明天”,强调“不能忘记我们自己的老祖宗”。这些直到今天还是有意义的。如在如何继承古代文化遗产问题上,沿用“五四”强调的科学和民主作为文化继承的标准,是不够全面的。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美德、唐诗宋词的美学价值、中和辩证的实践智慧、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等,都包含着超越时代的普遍性文化精髓,不能仅在这种科学民主的标准下被肯定。另一常见误区是认为农业文明时代发展出来的文化已经全部过时,这犯了机械决定论的错误,不能认识到任何时代都可能创造出超越时代的文化内容。

文化的继承,关键是承认在中华文化中含有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意义、

试卷第10页,总12页

……○ …※○※……题※……※…答…※…订※内订…※……※线……※…※…订…○※※○…装…※…※……在※……※装要…※装…※不……※……※请……※※…○○……………………内外……………………○○……………………………线…………○………… ………线…………○…………

又有当代价值的成分。因此,在民族精神与价值观上,中华文化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并不是仅仅提供了“民族形式”,而是提供了积极丰富的内容。真正的继承不是简单的承接,而是联系着弘扬。弘扬指把承接下来的传统发扬光大,是更为自觉地继承传统的积极态度,也是一种继承。因此弘扬与继承既联系、又区别,继承是前提,弘扬是宣传、贯彻、提倡、发挥。

(摘编自2017年3月20日《光明日报》)

22.下列对材料一中“吴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__○_…__…_…___……__…:…号…订考_订_…___……___……___……:级…○班_○…___…_…__…_…___……:名…装姓装_…__…_…___……___……_:校…○学○……………………外内……………………○○…………………….吴文化在江南梅里发源,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区,这是众多专家的共识。 B.吴文化是泰伯依托太湖流域诸多新石器文化的积淀、整合不同文明开创的。 C.吴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是各时代吴地区域文化的集合。 D.吴文化涵有的“至德”精神哺育了江南地区历代文人和近现代工商实业家。 23.下列对原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伯城筑于梅里只见于历史文献,而无考古证明,学界对“吴”地所在持论众多。 B.良渚遗址公园建设不仅有利于研究吴文化源起,也能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C.吴文化研究应从强调科学和民主标准,走向挖掘其中超越时代的普遍性文化精髓。 D.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方法和标准,我们曾产生过分歧,但也提出了辩证的认识。 24.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应怎样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司”“后”之争

司母戊鼎是国之重器。前些年,有人写信给报社指出,孩子课本上写的是“司母戊鼎”,博物馆里的牌子上却是“后母戊鼎”。那时学术界就“司”与“后”字之争,众说纷纭。这是一个学术问题,必须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司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大墓里出土,重832.84千克,高1.33米,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美誉。在郭沫若《中国史稿》、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等著作中都曾写到“司母戊鼎”四个字。“司”即“祀”,是正确的。如果按照古文字学考虑这个问题,“司”与“后”,形跟音、义,都是两回事的,两者不能转注,不能假借。文献研究发现,在古代的商周时期,无论是早期甲骨文还是金文(即铜器铭文),都没有“后”字,而是将“后”写成“毓”,如有件铜器也称毓祖丁卣,“毓祖丁”就是“后祖丁”。而铜器上铭文在春秋后才出现“后”字,且数量较少,真正在甲骨文、金文出现的“后”字离商代的司母戊鼎却已有1000年了。所以说“司”字就是“后”字是错误的。科学研究决不能信口开河,“司”与“后”之争的问题,不仅

试卷第11页,总12页

………线…………○…………

影响学者搞研究,还影响下一代,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习。中小学生课本里的文物知识一定要确保正确,让人放心的是,现在孩子们书本上还是写着“司母戊鼎”。20世纪80年代前,学术界认为古鼎诞生于殷墟后期,后来考证出“司母戊鼎”年代为殷墟前期,是祖庚、祖甲为祭祀母亲戊制作的青铜器。这将大鼎的铸造向前推进了几个王世,在世界冶金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25.“司母戊鼎”不能写成“后母戊鼎”的依据有哪些? 26.司母戊鼎为何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27………线…………○………… .辨明“司”“后”的意义有哪些? 评卷人 得分 六、材料作文

28.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氧气,无形无感,人人不可缺少,只有到空气稀薄之地,或难以自主呼吸时,才会发现它的珍贵。其实,在我们身边,像氧气一样存在的人、事、物、情、理也很多。 评卷人 得分 七、名著阅读

29.简答题

(1)上元佳节,贾母命作围屏灯,各姊妹做灯谜,粘于屏上。贾政猜出谜底后心内沉思、伤悲感慨:“如何皆用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其中谜底为“算盘”“风筝”的灯谜,分别是谁做的?分别说明它们不详的缘由及两人被预示的结局。

(2)唐代胡曾有诗叹曰:“黄祖才非长者俦,祢衡珠碎此江头。今来鹦鹉洲边过,惟有无情碧水流。”诗中的长者是谁?他的做法难以被称为真正的长者,请简要分析。

试卷第12页,总12页

……○ …※○※……题※……※…答…※…订※内订…※……※线……※…※…订…○※※○…装…※…※……在※……※装要…※装…※不……※……※请……※※…○○……………………内外……………………○○……………………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