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8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专题20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剖析

考点2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知,从总体上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题型上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辨析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或正确与否。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形式一般为“四组八句”,多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采用的是这种形式。除这种形式外,也有“四组八句”都选自所给文言语段的情况,如2017年高考北京卷等。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考向一 根据词性辨析虚词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答案】B

【解析】B项,均为介词,替。A项,前者为副词,却;后者为副词,才。C项,前者为介词,依靠;后者为介词,因为。D项,前者为介词,于;后者为语气助词,表反问,呢。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

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

1

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馀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馀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馀,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

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还进位司空,镇寻阳。

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时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马仲达也。”

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及至,上已间。十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鹪鸟集船悲鸣。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太子舍人混、征北主簿承伯、秘书郎中尊等八人并诛。时人歌曰:“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文帝问殷景仁曰:“谁可继道济?”答曰:“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馀但未任耳。”帝曰:“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选自《南史》,有删改)

【注】①作唐县男:作唐,县名;县男,爵名。②到彦之:南朝时宋将领。③寻阳:地名,即江州。④司马仲达:人名,三国时魏国的司马懿。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资运竭乃还 以乱易整,不武 ..B.时人或目之曰 佯狂不知所之者 ..

C.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D.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 樊哙覆其盾于地 ..【答案】C

2

名师点睛

1.强化语法复习,掌握虚词用法。文言虚词的词性有诸多种类,如介词、副词、连词、助词等。这些词都有自己固定的语法功能和搭配习惯,因此了解虚词的词性,对推知其意义和用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常见的文言虚词词性中,最容易混淆的是介词和连词,而高考试题也常常以此为重点进行考查。考生应明确的是,介词一般都带宾语,从而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成分;连词的作用是把词、短语、分句,乃至上下文,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

2.紧密联系语境,推断虚词词性。有些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对此,考生如果根据上下文判断出其词性不同,就能推知其用法也肯定不同。如第2题的B项,由语境推断出两个“之”的词性不同,从而确定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

3.抓住标志,辨明词性。副词、介词、连词等大都有固定的语法搭配:副词一般修饰谓语动词,介词一般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连词一般连接语法功能对等的两部分。考生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便不难明确其用法。如第2题的D项,第一个“其”修饰动词“至”,是副词。

考向二 根据语境辨析虚词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焉”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且焉置土石 .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答案】D

【解析】这四句话都出自教材,分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D项中的“焉”和例句中的“焉”一样,均为兼词,“于此”。A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疑问代词,“怎么”。C项,疑问代词,“哪里”。

3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察人论道

项羽既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

狙丘先生自齐之楚,牧豭请见,曰:“先生曷之往?”先生曰:“我将见楚王。”牧豭曰:“先生布衣也,而见楚王,亦有说乎?”先生曰:“楚王起草莱,为天下除暴秦,分封诸侯,而为盟主,我将劝之以仁义之.道、帝皇之事。”牧豭曰:“善哉,先生之盛心也!其若楚国之勋旧何?”狙丘先生不悦,曰:“小人亦有知乎!是非若所及也。”

牧豭曰:“臣,牧豭者也,家贫无豭,而为人牧豭。豭蕃,则主人喜而厚其佣,不则反之。故臣之牧豭..也,舒舒焉。诘朝而放之,使其蹢躅于丛灌之中,鼻粪壤而食腥秽,籍朽翳荟,负涂以游,则皆由由然不苦牧,而获主人之欢,以不后臣之佣。臣西家之子慕利而求其术,臣靳,欲专之,弗以告也。西家子不能蕃其豭,主人怪之,恒不足其佣。于是为豭作寝处焉,高其垣,洁其槽,旦而出之,日未入而收之,择草以食之,不使啖秽臭。豭弗得逸,则皆亡之野。主人怒而逐之。今楚国之休戚臣,皆豭也,豭得其志,则王喜;不得其志,则王不喜矣。遑恤乎其他?而先生欲使之易其心,以行子之道!幸而弗听,先生之福也;其或听焉,而不待其终,则先生之策未效,而先亡王豭,王必怒。昔者卫鞅以帝王之道说秦孝公,终日不入耳。及以伯术语之,曾未移时,不觉其膝之前,何哉?彼功利之君,鲜不务近而忽远。故非尧、禹,不可与言道德;非汤、武,不可与谋仁义。今楚王何如人哉?其所与立功业、计政事者,非谪戍之刑徒,则杀人之亡命也,攘攘其心而炎炎其欲者也,而欲与之论道德,行仁义,是何异于被鹿麋以冠裳,而使与人.同饮食哉?而王非此不可也,无乃抏先生之神而无益于道乎?且先生之德不如仲尼,犹霄壤也。仲尼历聘诸侯,卒栖栖而无合,然后危于匡,困于宋,饿于陈、蔡之间,几不免焉。今楚王之威,非直孔子之时诸侯大夫比也,先生之行,臣窃惑焉。”

君子谓狙丘先生有救时之心,而不如牧豭之识事势也。

(原文有删改)

【注】①豭(jiā):公猪。②遑:闲暇。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我将劝之以仁义之道、帝皇之事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B.臣,牧豭者也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心专 ..C.家贫无豭,而为人牧豭 某所,而母立于兹 ..D.是何异于被鹿麋以冠裳 故燕王欲结于君 ..【答案】D

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