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师用书

3.练习时,要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要求尽量用简便的写法,并注意进位和退位。同时,由于连加、连减在计算中有的要进位、退位,有的不要进位、退位,有的可以口算,有的又要笔算,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发生错误,应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

4.加、减混合这一段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与连加、连减基本相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推,先填好分步计算的第一个竖式,并算出得数。再填写第二步计算的竖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问学生:把它们写成连写的竖式该怎么写?让学生自己想出写法。练习时,要强调竖式的格式。

5.关于练习五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教师说明怎样算,让学生自己算,竖式可以写在练习本上。 第3题,先让学生看统计表,说明题意,然后再计算。

第4题,口算两步式题,要求学生把第一步算出的得数记住,再算第二步。 第6题,是带着练习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第8题,属于游戏性质的练习。教师可以找两组学生进行夺红旗的游戏。

第30页的思考题是这样设计的:其中有两组数的差是62,另两组数的差分别是52和72,这样就增加了思考的难度。教师说明题意后,让学生自己解答。在学生解答之后,可以问一问学生是怎样找的,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找可以找得快,如可以想用62加里圈哪个数的得数是外圈的一个数,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这只是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要求。

(第31~32页)

教材说明

《标准》提出了加强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但还没有出现约等号。

例4是让学生判断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可以结合这种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景,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便于学生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认识数学的功能。估算的策略是多样化的,可以用连加,也可以用连减,还可以用加减混合,中间包含了加法的估算和减法的估算。教材上呈现了两种估算策略,有一名学生用连减的方法先估算出100-28大约得70,再估算出70-43大约得30,从而判断用剩下的钱买水杯还够,两步计算中都运用了估算。另一名学生先用加法估算出28+43大约得70,再口算出大约还剩30元,从而得出买水杯还够的结论,第一步计算运用了估算,第二步是精确计算。由于每个个体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不同,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也是不同的,教材上除了提供这两种估算策略以外,还有一名学生提出问题:“还可以怎样算呢?”提示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灵活采用适合自己的估算方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做一做”结合学生熟悉的参加学校运动会的素材让学生进行加法估算。

第32页还安排了一个“生活中的数学”,呈现了一个电脑教室的场景,让学生估计一下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使学生知道估计、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教学例4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再出示例4,让学生先说一说,要判断妈妈买这三种东西带100元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然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尽量把所有的策略都展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采用。学生的计算方法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各不相同,即使估算的结果相同,所采取的估算策略也可能是不同的,例如,估算热水瓶和水杯一共花多少钱,结果都是50元,但可能有的学生是把28看成30,把24看成20,有的学生是把28、24都看成25,两种方法并没有优劣之分,所以交流的时候,要让学生把估算的过程表达出来。学生采取的策略可能是很丰富的,教师不要急于评判,更不能简单地认为估算结果离精确结果越近的方法越好。只要学生能运用适合自己的策略,把问题解决,都要进行鼓励。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增加数

>>闂佽绻掗崑鐐裁洪弽顐n潟闁硅揪绠戠粈鍌炴煏婵犲繘妾柣搴嫹<<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