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p14)
3.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六、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伟大意义
1.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驱除了出去。
2.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3.为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七、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该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P19~24)
首先,要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第一,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第二,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方法。
其次,要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P28)
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哲学: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一般的范畴和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把握世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
二、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P29)
1.对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P29)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对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P29~30)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完全被认识的。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P30~34)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5
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通过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⑵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⑶物质世界时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⑷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⑸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P32)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扬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概括总结科学发展特别是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物质观。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P32)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物质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4、意识定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生理基础),物质世界的主观现象(本质)。(P31)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P32~33):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禁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懒、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6、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P33):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
6
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7、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P33)
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世界真正统一性是物质性。(P32)
四、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P34)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五、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P35)
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第一,实践的基本特征是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P35~36) 第二,其基本形式是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P36)
第三,实践的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实践的手段(工具等)(P35) 第四,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39)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P39)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五,实践是正确认识与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过程
(1)规律及其客观性(P40):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2)意识的能动作用(P41)(见下文“六、”)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P42-43)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2)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六、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重要性(P41)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P41)
7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七、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辩证关系(P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
2、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和工作热情。
3、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一是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P41)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P43)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P43)
八、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九、联系(P44~45)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十、发展(P45~46)
(1)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