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疏 又称“正义”,古书注解的体例之一。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叫“疏”。
2.集解
注释的一种类型。分两类:(一)兼解经传。如: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二)汇集旧注,下以己意。如: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
3.衍文
因缮写、刻版、排版错误而多出来的字句。 4.正义
又叫“疏”,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
5.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6.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的,有时也可以说明假借字。
7.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8.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9。之为言:古书释义术语之一。是通过声音关系解释词义的方法。 二、简答题:
1、写出《十三经注疏》包含的典籍及其注疏者。 《十三经注疏》所包含的典籍及注疏者是:
《诗经》,唐孔颖达疏;《易经(周易)》,唐孔颖达疏;《尚书》,唐孔颖达疏;《礼记》,唐孔颖达疏;《仪礼》,唐贾公彦疏;《周礼》,唐贾公彦疏;《春秋左氏传》,唐孔颖达疏;《春秋公羊传》,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孝经》,宋邢昺疏;《论语》,宋邢昺疏;《尔雅》,宋邢昺疏;《孟子》,宋孙奭疏。 2.说出《说文》四大家的名字以及代表著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3. 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是什麽?
(1)解释词义(2)阐述语法(3)说明修辞(4)注明字音 (5)校勘文字 (6)串讲文意
4、说出《十三经注疏》中为《周易》、《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和《尔雅》作注疏的作者。
1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
《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三、选择题: 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歧注:“五谷 稻黍稷麦菽也。”赵注用的注释术语应该是:
A、曰、 B、谓 C、谓之 D、为 2.《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 借也”。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之言 B、谓之 C、犹 D、读若 3.《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注:“泮 畔。”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读为 C、曰 D、之言 4.《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 。”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之 B、貌 C、之貌 D、为 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 朋,同志 友。”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之为言 C、谓之 D、曰 6.《诗经·魏风·葛屦》:“掺掺素手。”郑玄笺:“掺掺 纤纤。”郑笺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之言 C、读曰 D、犹 7.《楚词·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章句:“美人 怀王。”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曰 B、谓 C、谓之 D、为 8.《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 饥,菜不熟 馑。” 朱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读如 C、犹 D、曰 9.《说文解字》:“璁,石之似玉者,从玉总声, 葱。”许慎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读曰 B、读如 C、犹 D、之言 10.《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 崖也。”毛传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 B、之为言 C、读曰 D、犹 11.《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
A朱骏声 B段玉裁 C王筠 D桂馥 12.《战国策注》的作者是( )。
2
A王逸 B王弼 C颜师古 D高诱
1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的一组词是( )。
A曰、为、谓之 B貌、之貌 C犹 D读为、读曰 14.杜预为下列哪部书作了注?( )
A《左传》 B《谷梁传》 C《公羊传》 D《春秋外传》
15.在阅读古籍时,要想了解唐代以前各种注解,应该查检的工具书是( ) 。 A《说文解字》 B《康熙字典》 C《辞海》 D《经籍纂诂》
16.下列加重着号的古书旧注术语中,指明漏字的一项是( ) A.“汉以为池”,本或作“汉水以为池”,“水”衍字。
B.“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疑今本“吾”下有脱字。C.“诵四方之传道。”郑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
D.“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17.李善为下列哪部书作了注?( )
A《管子注》 B《史记正义》 C《文选注》 D《三国志注》 18、《战国策注》的作者是( )。 A王逸 B王弼 C颜师古 D高诱
19、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的一组词是( )。
A曰、为、谓之 B貌、之貌 C犹 D读为、读曰
20.古代注疏在辨析意义相同或相类的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时,常用的注释用语是( )
A.謂之 B.謂 C.猶 D.之爲言
7.“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二毛”使用的修辞方式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倒置; D. 委婉。
8.“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中“牛马走”使用的修辞方式是( )
3
A. 比喻; B 夸张; C. 倒置; D 委婉。 9.“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中“权”是( ) A 形声; B. 会意; C. 指事; D. 象形。 10.“腹犹果然”中“果”是( )
A. 形声; B. 象形; C. 指事; D. 会意。 11.“怀诸侯之德”,句中活用的词是( ) A. 之; B. 德; C. 怀; D. 诸侯。 12.“倡优畜之”中“倡优”属于名词作状语中的( ) A. 表工具; B. 表处所; C. 表依据; D. 表对人的态度。 13.“安在其不辱也”属于( )
A. 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B.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 C. 疑问代词作状语; D. 疑问代词作主语。 14.“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见”表示( )
A. 看到; B. 被动; C. 我; D. 显示。 15.“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 ”,“其”字表示( ) A. 指代; B. 语气; C. 假设; D. 让步。 1、段玉裁研究《说文》的著作是( )。
A《说文义证》 B《说文句读》 C《说文解字注》 D《说文通训定声》
2、《五经正义》的作者是( )。
A郑玄 B陆德明 C邢昺 D孔颖达 3、“之言、之为言”是( )术语。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