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膜系统功能上的统一性
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加工、分选和运输系统 细胞表面 ER GC Ly 通过小泡运输 分泌小泡 核糖体 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细胞核 直接穿膜运输 Ps
第四节 线粒体(mitochondrion,复数-ria)
? 线粒体的形态特征
形状类似细菌,分布于能量需求多的细胞,线粒体数量也多
★超微结构
外膜:脂类与蛋白质比例:1:1,富含转运蛋白(孔蛋白, porin),允许分子量在10000以下的物质
自由通过,包括小的蛋白质
内膜和内部空间:
内膜:Ⅰ. 不含胆固醇,富含心磷脂 Ⅱ. 蛋白约占80%,脂质约占20%
Ⅲ. 高度特化,通透性小,分子量大于150的物质不能自由通过
Ⅳ. 折叠成嵴(cristae),提高ATP生产能力
嵴(板层状多、管状) 基粒(ATP合酶复合体),附在嵴上,是将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用于使ADP磷酸化
生成ATP的关键装置。
头部:偶联因子F1 书P147解释
柄部:OSCP,能与寡酶素特异结合,解偶联作用,抑制ATP合成 基片:偶联因子F0
膜间腔:内外膜之间空间
基质腔:内膜直接包围的空间
基质:可溶性蛋白质、脂肪、双链环状DNA、核糖体 ?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蛋白质(酶):干重的70%左右 脂类:干重 30%左右
水、DNA,RNA、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辅酶 ?
★线粒体的功能
Ⅰ. 是细胞有氧呼吸的基地和供能的场所 ----供应细胞生命活动95%的能量 Ⅱ.主要功能:细胞氧化/细胞呼吸
----把氧化各种底物产生的自由能转化为可被细胞直接利用的形式——ATP 无氧酵解:1分子葡萄糖→2ATP
有氧呼吸:1分子葡萄糖→36~38ATP
一)糖酵解(细胞质)---2ATP
二)乙酰CoA产生(线粒体基质)---(代谢枢纽)
三)三羧酸循环(线粒体基质)---2ATP
四)氧化磷酸化(内膜):---34ATP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电子在线粒体内膜上的 酶体系上逐级传递,最后给O,同
时伴随质子泵出内膜。
ATP的形成:H质子电化学梯度驱使ATP合酶形成ATP 电化学梯度: 内膜两侧[H]浓度差,膜电位差----推动ATPase合成ATP 化学渗透假说:质子电化学梯度推动ATPase合成ATP
? 线粒体的基因组
线粒体基因组组成(与原核DNA类似) Ⅰ. 缺乏组蛋白,突变率较高
Ⅱ. 基因37个,与原核基因结构性质一样: 2种rRNA;22种tRNA;13种蛋白质。 Ⅲ. 部分密码子不同于核基因组密码子 线粒体DNA的复制转录
Ⅰ. 不依赖核染色体而将复制后的DNA分配到子线粒体中去(这个过程称为复制分离) Ⅱ. 半保留复制方式
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与原核生物类似)
Ⅰ. 自身合成的蛋白(13个)都是细胞呼吸中的关键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