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陕甘宁老区规划

中卫:人文及沙漠观光(大麦地岩画、沙坡头、腾格里湿地公园) 固原:红军长征红色旅游(六盘山长征纪念亭,将台堡一、二方面军会师纪念碑,单家集红军长征遗址,老龙潭革命烈士纪念亭);自然风光(火石寨丹霞地貌);历史人文(须弥山石窟)

富平:红色旅游(斩城遗址、习仲勋同志故居及纪念馆、120师誓师抗日纪念遗址)

会宁:红军长征胜利景区、会师旧址景区、鸡儿嘴新型乡村旅游景区

第五节 文化产业

深挖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光耀千秋的革命文化内涵,依托大文化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民间工艺、书陶瓷、演艺娱乐、动漫等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植龙头企业发展,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相互融合。要实施文化富民工程,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文化服务的需求。实施名牌战略,打造红色文化、农耕文化、黄帝文化、黄土黄河文化、边关文化、民俗文化等一批产业品牌,形成西部地区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和文化产业基地。

专栏12:文化产业园区

一、延安:深度发掘皇帝文化,建设华夏文明园。以黄土文化和信天游、剪纸等民间艺术为主,建设陕北民俗产业园。

二、庆阳:依托香包、剪纸、刺绣、皮影、道情和民歌,建设陇东民俗文化产业园。

三、铜川和富平:以耀州窑遗址为依托,建设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

- 33 -

第八章 新农村建设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积极利用老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和较丰富的耕地资源,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节水农业、高效农业和持续农业,将促进区域能源及重化工业加快发展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科教富民的道路,突破农村发展瓶颈,创新发展方式,加快改变老区农村发展贫困落后面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第一节 发展现代农业

增强农业现代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村产业布局。积极开展梯田、水利建设,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推进科技人才、市场经营能手下乡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建立现代节水农业科技推广。高效农机具应用、市场营销组织、农业现代化指导示范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化。开拓特色农业品牌经营,促进特色农业生产向规模经营集中、农产品加工业及服务业向中心村镇和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推进节水高效优质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品质和单产。在中部山区及东南片区大力发展地膜玉米、小杂粮和马铃薯产业,在黄土塬及河川地区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在西北沿黄片区发展节水优质水稻,大幅减少农业有水量,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建设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玉米及小杂粮、马铃薯、优质小麦和水稻基地。

积极建设精品果业与设施蔬菜基地。利用果业适生区的山林地资源,

- 34 -

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发展山地生态果园,推进红富士苹果、特色西瓜、红枣、枸杞、葡萄的标准化生产、组织化 服务和市场流通体系发展。在城郊和优势区建立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扩大绿色、无公害及地理标志农产品商品生产经营规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优质特色苹果和西特色苹果和瓜菜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高端畜牧业。积极推广生态养殖,保护性利用区域内山林和草地,综合开发秸秆资源,加大有机、绿色农产品的培育和推广,建设一批生态养殖基地,创新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式,提高肉牛、肉羊、生猪、奶牛、奶山羊、滩羊及羊绒的优良品种繁育、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产业化经营和品牌营销水平,形成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牛、羊、奶等高端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大力发展现代林草业。深化林草业发展科学技术研究、试验和推广示范,以区域内农民为主体,组织区域内外企业、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党团员、志愿者等合作共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规模的现代化草业建设,建立黄土高原林草业发展与维护体系,提升农业的多功能性,防风固沙、涵养水土、保护生态,形成我国西北生态屏障。

第二节 加强新村庄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型村庄。以乡村规划为基础,按照自愿、集中、节地的原则,引导乡村布局调整,推进乡村合理撤并和结构调整,实施旧村改造整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重点加强区域中部区县贫困村庄的改造整治,引导农民合理建房,完善农村水、电、路及文化娱乐、通讯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实施家电、

- 35 -

汽车、信息、金融、建材等下乡工程。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清洁村庄、清洁道路、清洁家园、改水、改路、改厨、绿化等工程,加大沼气灶、太阳能灶等节能、绿色能源的利用。

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和健全村级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体、科技服务网络,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积极发展政策性金融和保险业务,引导鼓励社会资金下乡进村,推进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使用。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加强乡村干部培养培训和组织交流,全面推行乡村党务、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建立充满活力的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繁荣农村文化,建设“五好文明家庭”,促进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

第三节 推进农村人口转移

加强政策引导和组织服务,统筹推进教育移民、劳工移民和生态移民工作,促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和外地转移。结合工业化建设和城市扩张,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对区域内部分偏僻分散的村庄人口实施整体搬迁移民。组织对口帮扶与合作,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引导农民子女跨区升学和向城镇及发达地区转移,推进农民工在流入地的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落户和安居乐业。鼓励自发移民。加强农村人口转移组织服务,积极解决农村人口转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加强农村人口教育培训。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创新农村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体系,深入实施“农村劳动者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星火培训”、“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推进培训就业一体化。

- 36 -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