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图3.10(a)中价格-消费曲线上的三个均衡点E1、E2和E3可以看出,在每一个均衡点上,都存在着商品1的价格与商品1的需求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就是:在均衡点
111E1,商品1的价格为P,则商品1的需求量为X1。在均衡点E2,商品1的价格由P下降为112123,则商品1的需求量X1增加X12。在均衡点E3,商品1的价格进一步由P下降为P,P111则商品1的需求量由X12再增加为X13。根据商品1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把每一个P1数值和相应的均衡点上的X1数值绘制在商品的价格一数量坐标图上,便可以得到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这便是图3.10(b)中的需求曲线Xl=f(Pl)。在图3.10(b)中,横轴表示商品1的数量Xl,纵轴表示商品1的价格Pl。图(b)中需求曲线Xl=f(Pl)上的a、b、c点分别和图3.10(a)中的价格-消费曲线上的均衡点E1、E2、E3相对应。
由图3.10可见,序数效用论者所推导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化。尤其是,需求曲线上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商品需求量都是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均衡数量。
14.利用效用论有关原理,说明一个经济社会中不可能所有的商品都是劣等品。(北大2001研)
答:(1)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是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是消费者对商品主观上的偏好和评价。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负效用指某种东西所具有的,不但不能给人们带来某种欲望的满足,反而给人们带来了不舒适或痛苦的能力,如垃圾、废气一类物品。负效用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因为不同的消费者在消费同一商品时得到的效用量或者达到最大总效用时的消费数量可能不同。在西方经济学中,人们一般用负效用和效用相结合来说明消费者的行为或者社会总体的福利。
(2)劣等品指需求量随收入变化而成反方向变化,收入增加其需求量反而减少的商品。对于劣等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而且,一般情况下,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这样使得其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根据经济人假设,消费者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若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的商品都是劣等品,则消费者从任何一种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都是负效应,则为了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只会选择不消费,而这是不现实的。因此,一个经济社会中不可能所有的商品都是劣等品。
15.试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说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人行1997研) 答:(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该生产要素的投人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单位生产要素投入增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最终会出现递减的规律。技术水平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保持不变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的前提条件。在既定的土地上不断增加劳动投入所引起的边际收益递减的例子,经常作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例证。
(2)我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这意味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志在更大程度上是农村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让亿万农民富裕起来,但只要还有70%左右的农业人口,守着极其有限的耕地,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大量剩余劳动力不能及时转移出去,滞留在有限的耕地上,农民就不可能富裕起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在近十几年农村的持续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与农村城镇化建设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有利于
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6.由消费者均衡推导出消费者需求曲线。(北师大2002研;北师大2001研) 答:(1)基数效用论者以边际效用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