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题

对应的k值为_________________。

5.确定根轨迹大致走向,用以下哪个条件一般就够了?( )

A.特征方程 B.幅角条件 C.幅值条件 D.幅值条件+幅角条件 6.计算根轨迹渐近线倾角的公式为( )

?(2l?1)??(2l?1)?(2l?1)??(2l?1)?????????A . B. C. D. n?mn?mn?mn?m7.根轨迹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公式为( )

nm nmmnnmPj?ZiPj?ZiZi?PjPj?ZiA. B. C. D. j?1i?1i?1i?1j?1j?1i?1 j?1m?nn?mn?mn?m

K(s?z1)8.开环传递函数G(s)H(s)= ,其中p2>z1>p1>0,则实轴上的根轨迹为( )

(s?p1)(s?p2)A.(-∞,-p2],[-z1,-p1] B.(- ∞,-p2] C.[-p1,+ ∞) D.[-z1,-p1] 9.实轴上根轨迹右端的开环实数零点、极点的个数之和为( )

A.零 B.大于零 C.奇数 D.偶数 10.当二阶系统的根分布在右半根平面时,系统的阻尼比ξ为( ) A.ξ<0 B.ξ=0 C.0<ξ1 D.ξ>1

11.当二阶系统的根分布在根平面的虚轴上时,系统的阻尼比为( ) A.ξ<0 B.ξ=0C.0<ξ<1 D.ξ≥1

k(0.5s?1)(0.5s?2)12.开环传递函数为 , 其根轨迹的起点为( ) G(s)?s(0.5?3)

A.0,-3 B.-1,-2 C.0,-6 D.-2,-4

K,则根轨迹上的点为( )

13.开环传递函数为 G(s)?s(s?6)

A.-6+j B.-3+j C.-j D.j

k(s?1)14.设开环传递函数为G(s)H(s)= , 其根轨迹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 )

s(s?2)(s?3)

A.0 B.-1 C.-2 D.-3

k(s?5)G(s)H(s)?15.开环传递函数为 的根轨迹的弯曲部分轨迹是( )

s(s?2)

A.半圆 B.整圆 C.抛物线 D.不规则曲线 kG(s)H(s)?16.、开环传递函数为 ) (s?1)(s2?6s?10,其根轨迹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为()

A.-5/3 B.-3/5 C.3/5 D.5/3

k17.设开环传递函数为G(s)= ,在根轨迹的分离点处,其对应的k值应为( )

s(s?1)A.1/4 B.1/2 C.1 D.4

第五章 频率分析法

1.线性定常系统在正弦信号输入时,稳态输出与输入的相位移随频率而变化的函数关系称为__________。 2.积分环节的幅相频率特性图为 ;而微分环节的幅相频率特性图为 。

3.一阶惯性环节G(s)=1/(1+Ts) 的相频特性为ψ(ω)=__ _____________,比例微分环节G(s)=1+Ts的相频特性为ψ(ω)=_____ __________。

4.常用的频率特性图示方法有极坐标图示法和__________图示法。 5.频率特性的极坐标图又称_____________图。

6.利用代数方法判别闭环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有____________和赫尔维茨判据两种。 7.设系统的频率特性为,则称为 。

????????8.ω从0变化到+∞时,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极坐标图在___________象限,形状为___________圆。 9.频率特性可以由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求得,还可以用___________方法测定。 10.0型系统对数幅频特性低频段渐近线的斜率为______dB/dec,高度为20lgKp。 11.型系统极坐标图的奈氏曲线的起点是在相角为______的无限远处。

12.积分环节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是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为_______dB/dec。

13.惯性环节G(s)=1/(Ts+1)的对数幅频渐近特性在高频段范围内是一条斜率为-20dB/dec,且与ω轴相交于ω=_______________的渐近线。

14.设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K/s,则其频率特性幅值M(ω)=( ) A. K/ω B . K/ω2 C. 1/ω D. 1/ω2 15.ω从0变化到+∞时,迟延环节频率特性极坐标图为( ) A.圆 B.半圆 C.椭圆 D.双曲线

16.二阶振荡环节的相频特性ψ(ω),当时ω→ ∞ ,其相位移ψ(ω)为( ) A.-270° B.-180° C.-90° D.0°

100s?117.某校正环节传递函数Gc(s)= ,则其频率特性的奈氏图终点坐标为( ) 10s?1A.(0,j0) B.(1,j0) C.(1,j1) D.(10,j0)

18.利用奈奎斯特图可以分析闭环控制系统的( )

A.稳态性能 B.动态性能 C.稳态和动态性能 D.抗扰性能

19.若某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 K/(Ts+1) ,则其频率特性的实部R(ω)是( )

KKKKA. 2 B.- C. D.-

1??T1??T1??T21??2T2

1020.设某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 ,则其频率特性奈氏图起点坐标为( ) 2(s?s?10)(s?1)

A.(-10,j0) B.(-1,j0) C.(1,j0) D.(10,j0)

21.设微分环节的频率特性为G(jω) ,当频率ω从0变化至∞时,其极坐标平面上的奈氏曲线是( ) A.正虚轴 B.负虚轴 C.正实轴 D.负实轴

22.设某系统的传递函数G(s)=10/(s+1),则其频率特性的实部( )

10101010??A. B. C. D. 1??21??21??T1??T

23.设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为G(jω)=10/(jω+1) ,当频率ω从0变化至∞时,则其幅相频率特性曲线是一个半圆,位于极坐标平面的(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1020.设某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 ,则其频率特性奈氏图起点坐标为( )

(s2?s?10)(s?1)A.(-10,j0) B.(-1,j0) C.(1,j0) D.(10,j0)

21.设微分环节的频率特性为G(jω) ,当频率ω从0变化至∞时,其极坐标平面上的奈氏曲线是( ) A.正虚轴 B.负虚轴 C.正实轴 D.负实轴

22.设某系统的传递函数G(s)=10/(s+1),则其频率特性的实部( )

101010?10A. B. C. D. 22?1??1??1??T1??T

23.设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为G(jω)=10/(jω+1) ,当频率ω从0变化至∞时,则其幅相频率特性曲线是一个半圆,位于极坐标平面的(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4.2型系统对数幅频特性的低频段渐近线斜率为( )

A.-60dB/dec B.-40dB/dec C.-20dB/dec D.0dB/dec 25.1型系统开环对数幅频渐近特性的低频段斜率为( ) A.-40(dB/dec) B.-20(dB/dec)C.0(dB/dec) D.+20(dB/dec)

42,则相位裕量γ的值为( ) 26.已知某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 s(s?1)A.30° B.45° C.60° D.90°

1627.设二阶振荡环节的传递函数G(s)= ,则其对数幅频特性渐近线的转角频率为( ) s2?4s?16A.2rad/s B.4rad/s C.8rad/s D.16rad/s

Y(s)10?28.设某闭环传递函数为 ,则其频带宽度为( ) R(s)0.1s?1

A.0~10rad/s B.0~5rad/s C.0~1rad/s D.0~0.1rad/s

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

1.滞后校正装置最大滞后角的频率= 。

2.PI控制器是一种相位___________的校正装置。 3.滞后—超前校正装置奈氏图的形状为一个______。

4.根轨迹与虚轴相交,表明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根中有________。 5.从相位考虑,PD调节器是一种________校正装置。

6.串联校正装置可分为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__________。 7.就相角而言,PI调节器是一种_______________校正装置。

8.超前校正装置的主要作用是在中频段产生足够大的_____________,以补偿原系统过大的滞后相角。 9.采用无源超前网络进行串联校正时,整个系统的开环增益会下降a ( )

10.滞后校正网络具有低通滤波器的特性,因而当它与系统的不可变部分串联相连时,会使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中频和高频段增益降低和截止频率减小( )

1.超前校正装置的最大超前相角可趋近( )

A.-90° B.-45° C.45° D.90° 2.在串联校正中,校正装置通常( )

A.串联在前向通道的高能量段 B.串联在前向通道的低能量段 C.串联在反馈通道的高能量段 D.串联在反馈通道的低能量段 3.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相角是,随着的增大( )

A.先超前再滞后B.先滞后再超前C.不超前也不滞后 D.同时超前滞后

4.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奈氏曲线为( )

A.圆 B.上半圆 C.下半圆 D.45°弧线 5.滞后校正装置的最大滞后相位趋近( )

A.-90° B. -45° C.45° D.90°

1??TSβ<1),则该装置是( )

6.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Gc(S)=K (0<1?TS

A.超前校正装置 B.滞后校正装置C.滞后——超前校正装置D.超前——滞后校正装置

1??Ts7.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Gc(s)=k ,??1, 该校正装置( ) 1?Ts

A.滞后校正装置 B.超前校正装置 C.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D.超前—滞后校正装置 8.在实际中很少单独使用的校正方式是( )

A.串联校正 B.并联校正C.局部反馈校正 D.前馈校正 9.滞后校正装置的最大滞后相角可趋近( )

A.-90° B.-45° C.45° D.90°

1??Ts10.对超前校正装置 ,当φm=38°时,β值为( ) Gc(s)?1?Ts

A.2.5 B.3 C.4.17 D.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