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专项练习

2、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3、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4、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晏子治东阿》) 5、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6、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7、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 8、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9、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10、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11、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十六、解释下列语句中“则”字的用法和意义。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3、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6、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7、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10、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1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1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十七、解释下列语句中“者”字的用法和意义。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4、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5、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 6、邠人偷嗜暴恶者。(《段太尉逸事状》) 7、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9

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9、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10、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11、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1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1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1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十八、解释下列语句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2、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4、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陈情表》) 5、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 6、先妣抚之甚厚。(《项脊轩志》)

7、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 8、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9、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10、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11、师道之不存也久矣。(《师说》)

1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1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1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15、何陋之有?(《陋室铭》)

1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17、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19、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20、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文言虚词练习参考答案

10

一、“而”

1、2、连词,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3、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5、6、7、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8、9、10、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11、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12、13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14、15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16、17、表示目的关系. 18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19〖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20〖然而〗这样的话,那么(然:承上,指代。而:启下,表转折。)

二、 “何”

1用作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2、3用作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4、5用作疑问代词。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6、7、8、9用作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10、11用作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12、13“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14、15【奈何】 表示疑问或反问, “怎么办”“为什么”。

三、“乎”

1、2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3、4表示反问语气,作“吗”“呢”讲。 5、6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7用于感叹句,表感叹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等.

8、9、10、11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2助词,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

四、“乃”

1、2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 3、4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

5、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11

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8、9【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五、 “其”

1、2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3、4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5代词,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我们(的)”“自己(的)”。 6、7、8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9、10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9、10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13、14、15、16用作语气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

六、 “且”

1、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 3、4副词,暂且、姑且。

5、6连词,递进关系,而且,并且;况且,再说. 7、8连词,让步关系,尚且,还。 9、10连词,并列关系。又;又……又……;(连接两个形容词)一面……,一面……(连接两个动词)

11【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七、“若”

1、2、3动词,像、好像。

4、5、6用作代词。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7用作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8、9【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八、“所”

1、2名词,处所,地方。

3、4、5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地方、人)”等。 6代词,用在动宾词组前面,与动宾词组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做动宾词组的宾语的定语,相当于“……的……”。

7助词,在“为……所……”结构中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1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