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污染途径及控制措施

合而与一氧化碳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导致携氧能力下降,使人体出现缺氧,引起头痛、头晕、呕吐等中毒症状。吸入过量的一氧化碳会使人发生气急、嘴唇发紫、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因此可见,长期吸收一氧化碳对城市居民身体健康是一个潜在威胁。

CO浓度对人体影响程度见表2。

表2 CO浓度对人体的影响

浓度(百万分率) 10 30 100 120 1000 影响程度 人开始慢性中毒 人在4—6h内中毒 人立即头痛、恶心 人在1h内中毒 立即死亡 1.3.2 二氧化碳

世界工业化进程引起的能源大量消耗,导致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增加。其中30%来自汽车排放。二氧化碳为无色无毒气体,对人体无直接危害,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幅度增加,因其对红外线辐射的吸收而形成的温室效应,会是全球气温上升、南北极冰层融化;海平面上升;大陆腹地沙漠趋势加剧,是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近年来对二氧化碳的控制也已上升为汽车排放研究的重要课题。

汽车CO2排放是紧密地与油耗成正比的。根据美国通用发动机研究实验室及Amoco石油公司,对客车按市区行驶及高速公路行驶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在CO2排放(g/mile)与汽车燃油经济性(mpg)之间存在g/mile CO2=A/mpg的关系。对于汽油A为8855,对于柴油A为10000。在市区行驶时CO2(g/mile)稍高些,而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则稍低些。

不同燃料燃烧时生成的CO2排放量也不同。 据美国研究人员分析,与汽油相比,汽车使用天然气、柴油及由天然气加工的甲醇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CO2排放。而使用由煤炭加工的甲醇时,汽车本身使用甲醇作燃料的CO2排放量比使用汽油时低,但是由煤岩石生产甲醇等过程排放出的CO2却比较高。 根据化学研究分析,以含甲烷、丙烷为主的液化石油气及天然气燃烧时生成的CO2排放,无论按比质量(g CO2/g燃料)还是按比能量(g CO2/MJ)比较,都比汽油及柴油低。

13

如今二氧化碳也已经成为汽车主要的废弃污染物,降低以及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世界各汽车公司努力的方向。

1.3.3 氮氧化合物

氮氧化合物是发动机大负荷工作时大量生成的一种褐色的有臭味的废气,氮氧化合物的排放量取决于燃烧温度、时间和空燃比等因素。从燃烧过程看发动机废气刚一排出时,废气内存在的NO毒性较小,但NO很快氧化成毒性较大的NO2等其它氮氧化物。这些氮氧化物,我们统称为NOX。其中氮氧化物中的NO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CO还强,通过呼吸道及肺进入血液,使其失去输氧能力,产生与CO相似的严重后果。而二氧化氮是一种红棕色呼吸道刺激性有毒气体,气味阈值约为空气质量的1.5倍,对人体影响甚大。由于其在水中溶解度低,不易为上呼吸道吸收而深入下呼吸道和肺部。特别是进出肺泡后能形成亚硝酸和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剧烈的刺激作用。引发支气管炎、肺水肿等疾病,还能刺激眼黏膜,麻痹嗅觉。亚硝酸盐则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变性的血红蛋白,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组织缺氧。3.5ppm的NO2作用1h即可对人产生有害影响,而0.5ppm的NO2作用1h可对自然界中的某些敏感植物产生毒害作用。对于氮氧化合物世界卫生组织环境健康评价组曾做出这样的结论:二氧化氮浓度0.94mg/m-3是短期暴露引起有害影响的最低水平,0.19-0.32mg/m-3最长1小时,一个月不能出现多于两次才能确保公共健康。

1.3.4 碳氢化合物

汽车尾气的碳氢化合物来自三种排放源。对一般汽油发动机来说,约60%的碳氢化合物来自内燃机废气排放,20%~25%来自曲轴箱的泄漏,其余的15%~20%来自燃料系统的蒸发。甲烷是窒息性气体,其嗅觉阈值是142.8mg,只有高浓度时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乙烯、丙烯和乙炔则主要是对植物造成伤害,使路边的树木不能正常生长。苯是无色类似汽油味的气体,可引起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易倦、头晕、头痛、呕吐、失眠、粘膜出血等症状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