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4、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不想再运动下去,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5、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不久,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6、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工作效率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变化范围不大的水平上,这一段机能变化称为稳定状态。

7、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能够满足需氧量,各项生理指标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8、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这种状态称为假稳定状态。

9、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使人体在结构与机能等方面发生的一系列良好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运动能力,这一良好的变化称为训练效果。

10、运动负荷阈是指体育课或训练课中适宜生理负荷的低限至高限的范围。 11、氧脉搏是指每搏输出量中所摄取的氧量,即每分摄氧量与心率的比值。

12、最大氧亏积累是指人体从事极限强度运动时(一般持续时间2-3分钟),完成该项运动的理论需氧量与实际耗氧量之差。

(六)简述题

1、“极点”的产生是由于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大,运动开始时每分吸氧量水平的提高不能适应肌肉活动对氧的需求,造成体内缺氧或氧供不足,乳酸堆积,血液PH值下降的结果。此时,不仅影响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活动紊乱。这些机能失调的强烈刺激传入大脑皮层,使运动动力定性暂时遭到破坏,运动强度也暂时降低。

2、随运动的持续进行,内脏器官的惰性逐步得到克服,吸氧水平逐渐提高;同时极点出现时,运动速度暂时下降,致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减少。这样机体缺氧状态逐步得到缓解,内环境得到改善,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增强,动力定型得以恢复,产生“第二次呼吸”。

3、赛前状态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氧运输系统和物质代谢等方面的变化,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过程加强,体温升高,内脏器官的活动增强,表现为心率加快,收缩压升高,肺通气量和吸氧量增加,并可出现血糖水平升高、泌汗增多和尿频等现象。赛前状态产生的生理机制是自然形成的条件反射。

4、为了使运动员更好地发挥工作能力,应努力使赛前反应调整至最适宜状态。要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正确认识比赛的意义,端正比赛态度;经常参加比赛,积累比赛经验;通过适当形式的准备活动可以调节赛前状态,对起赛热症者可采取强度较小、轻松缓和以及转移注意力的准备活动,而对起赛冷淡者则可采取强度较大的与比赛内容近似的练习。

5、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表现为:

(1)适度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内分泌腺的活动。

(2)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增强氧运输系统的功能,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程。

(3)体温适度升高,机体代谢水平提高,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 (4)增强皮肤血流,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练习时体温过高。 (5)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

6、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有:(1)反射时:人体进行的各种运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整合下所实现的反射活动,完成任何一项反射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与运动器官相比,内脏器官的生理机能惰性大,这是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7、真稳定状态是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机体的摄氧量能够满足需氧量,能量供应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很少产生乳酸和氧的亏欠,运动的持续时间较长。

假稳定状态是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无氧代谢供能占优势,乳酸水平升高,血液PH值下降,运动时间不可能持久。

8、在一次运动负荷刺激下,人体各器官系统将发生一系列反应。这些反应特征主要表现为耐受、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消退等机能变化,即身体机能对运动负荷刺激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在承受一定时间的运动负荷刺激之后,机体机能和工作效率会逐渐降低即出现疲劳现象;训练结束后,机能各器官系统的机能逐步恢复至运动前的相应水平,而且会超过原有水平;这一训练效果保持一段时间后又下降至原有水平。要想持久保持训练效果,必须在上一次训练出现超量恢复的基础上及时安排下一次训练。

9、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就是通过人为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给机体施加系统化的适宜运动负荷刺激,使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物化学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积极的适应性变化,并产生最佳的反应与适应,从而获得预期的训练效果。

10、有训练者安静状态下氧运输系统的生物学适应特征为:(1)呼吸机能的特征:呼吸深度大,呼吸频率少,每分肺泡通气量大,气体交换效率高。(2)血液的特征:运动员血液的成分与无训练者相比无明显差异,只表现在某些项目运动员的血液指标有所改变。(3)循环机能的特征:运动对心脏形态结构和心血管机能的影响较为显著,主要表现为安静时心率缓慢和心脏功能性增大。

11、有训练者安静状态下运动系统的生物学适应特征为:(1)骨骼的特征:运动训练对骨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骨密度等方面的变化。依运动员训练水平、训练年限及运动项目的不同,骨密度亦呈现不同的变化特点。(2)骨骼肌的特征: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肌肉的体积增大。这是由于肌肉组织中收缩蛋白质合成增加,从而引起肌肉肥大、横断面增大,肌肉力量增加。

12、有训练者在完成定量负荷时具有机能动员得快、生理反应较小和机能节省化以及运动后恢复快的特征。这些特征在运动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氧运输系统等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1)肌肉活动高度协调;(2)心肺机能变化较小。

13、在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时,与运动有关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心输出量和肺通气机能等指标基本达到并稳定在本人的极限水平,但每分吸氧量小于每分需氧量,造成体内氧供不足,氧亏逐渐积累,无氧代谢供能占优势,乳酸水平升高,血液PH值下降,运动时间不可能持久。

(七)论述题

1、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作用的异同点:

相同点: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过程加强,体温升高,内脏器官的活动增强,表现为心率加快,收缩压升高,肺通气量和吸氧量增加,从而有效地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程。

不同点:赛前状态是自然条件反射,而准备活动是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准备活动能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并有助于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

2、极点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大,运动开始时每分吸氧量水平的提高不能适应肌肉活动对氧的需求,造成体内缺氧,乳酸堆积,血液PH值向酸性方面偏移,不仅影响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和循环系统机能以及运动动力定性紊乱。

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是随着运动的持续进行,内脏器官的惰性逐步得到克服,吸氧水平逐渐提高;同时极点出现时,运动速度暂时下降,致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暂时减少。机体缺氧状态逐步得到缓解,内环境得到改善,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增强,动力定型得以恢

复。

减轻极点反应的措施:①良好的赛前状态和适当的准备活动都能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从而减轻极点的反应程度;②极点出现时,应继续坚持运动,并注意加深呼吸和适当控制运动强度,有助于减轻极点的反应和促使第二次呼吸的出现。

3、通过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所形成的运动员生物学特征可表现在安静状态、运动过程中和运动后的恢复期。因此,应用生理学方法评定训练效果时一般选择安静状态、运动状态和恢复期的生理指标进行评定。

安静状态下可选择与运动密切相关的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指标的变化;运动状态可选择定量负荷和最大负荷运动时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恢复期的机能变化等,用于评定训练效果。(有训练者在安静状态、完成定量负荷和极限负荷运动时生理机能的变化详见第4、5题)

4、有训练者安静状态下的生物学适应特征表现为:在长期运动负荷刺激的作用和影响下,与运动密切相关的各器官系统如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所表现的良好适应性最为明显。

运动系统:(1)骨骼的特征:运动训练对骨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骨密度增加等方面的变化。依运动员训练水平、训练年限及运动项目的不同,骨密度亦呈现不同的变化特点。(2)骨骼肌的特征: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肌肉的体积增大,横断面增大,肌肉力量增加。

氧运输系统:(1)呼吸机能的特征:安静状态下有训练者呼吸深度大,呼吸频率少,每分肺泡通气量大,气体交换效率高。(2)血液的特征:运动员血液的成分与无训练者相比无明显差异,只表现在某些项目运动员的血液指标有所改变。(3)循环机能的特征:运动对心脏形态结构和心血管机能的影响较为显著,主要表现为安静时心率缓慢和心脏功能性增大。 神经系统: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对中枢神经系统机能产生良好的影响,优秀的短跑运动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高、反应快、反应时缩短;而长跑运动员神经过程的稳定性较高。

5、与无训练者相比,有训练者在完成定量负荷和极限负荷运动时生理机能的变化表现为: (1)有训练者在完成定量负荷时具有机能动员得快、生理反应较小和机能节省化以及运动后恢复快的特征。这些特征在运动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氧运输系统等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肌肉活动高度协调、心肺机能变化较小等。

(2)有训练者在完成极限负荷运动时,要求机体充分发掘自身最大潜力,使相关的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达到最高水平。与无训练者相比,优秀运动员的生理功能水平高,机能潜力大,并表现出非凡的运动能力和对极限负荷的适应能力。一般可选择极限负荷运动时的生理指标

如最大摄氧量、氧脉搏、最大氧亏积累、最大做功量等指标对训练效果进行评定。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