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用“中国话”比喻草原的景色之美如诗如画,“不用墨线勾勒”体现了草原的辽阔壮美。同学们,谁来说一说下“翠色欲流”这个词美在哪里?
师:小丘的线条连绵起伏,有动态之美;又有羊群在小丘上移动,这些都是人感觉似乎绿色的草原流动起来了一样。 (在小组内互相读读这句话)
(6)“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一句写了老舍先生对草原的感叹、赞美之情。在这样的草原里使人都陶醉了。那我们再来看看骏马和大牛在这样的境界里使怎样的表现,齐读课文第一段最后一句。 (7)“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学完了草原景美,我们再来看看草原的“人美”?小声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草原人民的热情体现在哪些方面?
师:草原人民的热情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1)欢迎远客:
a.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了这份热情?
b. 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迎接远客的男女老少呢? c. 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静寂——热闹
(2)亲切相见:有感情的朗读相关句子,读出那种相见时激动、
兴奋之情。 (3)热情款待:
a.主人们拿些什么来款待远方的客人?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4)联欢话别: a.联欢的项目有哪些?
b.为什么说“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c.怎么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 师:蒙古族和汉族人们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6、最后,我们一起思考一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记叙这次草原之行的?
师: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三、总结
同学们,虽然我们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去过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也感受到了,希望同学们以后有机会可以去内蒙古领略真正的草原风光!
四、板书设计
草原
天 地 空气 天空 小丘 平地 清鲜 明朗 绿 绿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2. 丁香结
教学目标:
1.认识“芭”、“妩”等5个生字,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伏案”等16个词语。
2.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内容,从色彩、形状、香味等方面加以感悟与体会。
3. 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丁香的美,并体会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2难点:抓住结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深入理解,明白道理:人要以豁达胸怀对待生活中的“结”。
教学准备:
1.准备丁香的图片。 2.准备赞美丁香花的古诗。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