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已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有以下特点:
1、直观性和行动性
2、出现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3、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 4、思维的狭隘性 (二)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其特点: 1、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2、具体形象性 3、自我中心性
(三)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三、学前儿童思维的动态结构
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顺序,不可逆转。
学前儿童的思维结构中,特别明显地具有三种思维方式同时并存的现象。
第三节 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一、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儿童获得概念的方式有:
1、通过实例获得概念 2、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 二、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一)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 (二)概念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 三、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的常用方法 1、分类法 2、排除法 3、守恒法
第四节 学前儿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
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方式 一、学前儿童判断能力的发展
判断可分两大类:感知形式的直接判断和抽象形式的间接判断 学前儿童判断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有: (一)判断的形式逐渐间接化 (二)判断的依据逐步客观化 (三)判断的论据逐步明确化 二、学前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已有一些推理,但水平低,具体: 1、抽象概括性差 2、逻辑性差 3、自觉性差
学前儿童的归纳推理能力至大班仍处很低水平,演绎推理尚处萌芽时期,类比推理也处低水平状态。
13
第五节 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
理解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乃至其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 幼儿理解发展有如下趋势:
(一)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的关系。
(二)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
(三)从对事物作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较深刻的含义。 (四)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到初步能理解事物的辩证关系。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第一节 言语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 一、语言和意识
从个体心理发展史来看,儿童活动的发展以及掌握成人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意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二、言语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掌握言语后,儿童的心理机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具体表现为: (一)高级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低级心理机能得到改造 (二)意识和自我意识产生,个性开始萌芽
第二节 儿童言语的发生
人们常把儿童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的时间(1岁左右)作为言语发生的标志,以此为界分言语准备期(0—1岁)和言语发展期(1岁以后)言语发展期又分为言语形成期(1—3岁)和发展期(3岁以后)
一、儿童言语的准备(0—1岁) (一)发音准备
1、简单发音阶段(1—3月) 2、连续发音阶段(4—8月)
3、模仿发音阶段——学话萌芽阶段(9—12月) (二)语音准备阶段
1、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听准音”
2、语词理解准备,11个月儿童才真正理解词的意义 二、儿童言语的形成(1—3岁)
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说,1—1.5岁时,开始主动说出一些词,2岁后,言语发展迅速,能用较完整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此时,儿童言语基本形成。
第三节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幼儿言语主要是口头言语,幼儿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及言语机能的发展方向。
一、语音的发展
(一)逐渐掌握本族语言的全部发音 (二)对语音的意识开始形成 二、词汇的发展
(一)词汇数量迅速增加
14
(二)词类范围日益扩大 (三)词义逐渐确切和加深 三、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 (一)语句的发展 1、句型从简单到复杂
2、句子结构和词性从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 3、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4、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二)句子的理解
第四节 学前儿童言语功能的发展
一、言语交往功能的发展
(一)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 (二)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三)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 (四)逐渐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学前儿童口吃现象常出现在2—4岁阶段,原因有:生理原因、心理原因、模仿。 二、言语调节功能的发展 (一)内部言语的产生
幼儿中期后,儿童内部言语逐渐在自言自语的基础上形成。 (二)言语调节功能的发展
儿童3岁前后出现自言自语这种形式,言语的自我调节功能也随之萌芽,即开始初步通过自己的言语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幼儿内部言语产生后,言语的自我调节功能逐渐发展起来。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 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情感是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激发者 二、情绪情感推动、组织儿童的认知活动 儿童的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无意性的特点。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受情绪的影响、制约非常大。
三、情绪情感是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四、情绪情感影响儿童个性形成
第二节 情绪情感的发生和初步发展
一、情绪的发生
儿童从出生后,便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
婴儿最初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具有两突出特点: 1、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
2、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具有先天性,所以婴儿初生时的情绪反应称为“本能的情绪反应”或“原始的情绪反应”。
二、情绪情感的初步发展
(一)布里奇斯的儿童情绪发展理论 (二)林传鼎的儿童情绪发展理论 (三)伊扎德的儿童情绪发展理论
15
第三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趋势如下:
(一)情感中社会交往的成份不断增加 (二)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三)表情日渐社会化 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其一是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幼儿期相继出现许多高级社会性情感。
其二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原来不曾引起情感体验的事物随年龄增长引起了情感体验。
所谓情感深刻化,是指它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
三、情绪情感的调节
(一)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二)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三)情绪情感从外露到内隐
第四节 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
一、哭。不愉快的情绪,生而有之 二、笑。笑是愉快的表现
(一)自发性笑,出生后一星期左右出现
(二)诱发性的笑,出生第3周,这是反射性的笑,另一种是社会性的诱发笑,发生在第5周
三、恐惧
(一)本能的恐惧,出生时具有的
(二)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从4个月开始出现 (三)怕生
所谓怕生,可以说是对陌生刺激物的恐惧反应,怕生与依恋情绪同时产生,一般在6个月左右出现
(四)预测性恐惧 四、依恋 依恋的特点:
1、婴幼儿最愿意与依恋对象在一起,这时最愉快。 2、在儿童痛苦时,依恋对象最能安抚儿童。 3、依恋对象使儿童最具安全感。 依恋发展的四个阶段:
1、对人反应无差别阶段(0—3月) 2、对人反应有差别阶段(3—6月) 3、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6月—2岁)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3岁) 由于抚养方式不同,依恋有三种类型 1、安全性依恋 2、回避性依恋 3、反抗性依恋
三种中安全性依恋是良好、积极的依恋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