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变得驯服和依赖,缺乏独立能力。
孩子意见和成人意见相矛盾时,不要和孩子硬顶,可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用别的事物把孩子吸引开,先暂时解决问题,再找机会说理教育。
教育时,表情与实际行动比语言禁令更有效,所以表情一定要严肃,与周围人要配合一致。
第五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指3—6、7岁的儿童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一、身体发育
幼儿身高体重增长速度较3岁之前有些下降,但与以后各时期比,仍然很快。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脑结构的发展 1、脑重增加,出生时400克左右,3岁时1000克,7岁则达1280克,相当于成人90%。 2、神经纤维增长。
3、神经纤维基本髓鞘化。
4、整个脑皮质达到相当的成熟度。 (二)脑机能的发展
1、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加强。 2、条件反射易建立,且比较巩固。
3、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加强,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进一步发展,应该强调的是虽然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加强,与第一信号系统相比,其发展仍不完善,这就决定了幼儿心理的基本特征是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无意性。
第二节 学前儿童活动的发展
幼儿活动有三种基本形式:游戏、早期学习和劳动。 一、游戏
游戏是幼儿活动最主要的活动形式 (一)游戏是怎样的一种活动。 (二)游戏的主要心理结构
1、想象,想象是游戏中最重要的成分。 2、直接兴趣和愉快情绪。 3、动作和言语。
(三)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1、是促进其智力发展的强有力工具。
2、是一种实际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和形成幼儿优良的个性品质。 3、能加强幼儿与同伴的交往。
4、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 (四)游戏的发展
1、游戏的内容逐渐丰富,深刻。
2、组织形式日益复杂,集体性逐步增强。
3、游戏中的计划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逐步提高。 二、学习和劳动 (一)学习
幼儿的学习往往要运用游戏,看图片、观察周围事物等生动具体的形式,有时学习与
5
游戏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尤其是小班。
(二)劳动
幼儿劳动主要不在于创造多少财富,而是要通过劳动进一步发展儿童的动作,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培养劳动习惯和爱劳动的品质。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一)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二)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三)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二、幼儿初期(幼儿园小班阶段)的心理特点 3岁幼儿生活发生转折,要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适应幼儿生活的关键是幼儿与同伴老师之间建立感情,为什么?因为小班幼儿有一个突出特点——情绪性强。
(一)行为具有强烈情绪性 (二)爱模仿
(三)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三、幼儿中期(中班)的心理特点 (一)爱玩、会玩 (二)思维具体形象
四、幼儿晚期(大班)的心理特点 (一)好学、好问
(二)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三)个性初具雏型
第六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认知,是人的全部认识过程及其品质的总称,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方面。
认知发展,是指人一生中认识活动的变化,在学前心理学中,具体指学前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感知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据研究,许多感知觉在婴幼儿期已接近甚至达到成人的水平。
二、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