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程延园第二版复习资料资料(16章齐全)

^.

1.政府调整手段也已经相当完备,立法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为劳资双方有效沟通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也比较完备。

2.在政府立法、服务体系干预下,管理方与员工都更愿通过缓和形式解决冲突。合作成为主流。 3.“三方格局”形成,员工参与管理的产业民主制度和集体谈判制度相当完善。 解决劳资矛盾、争端途径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第三章 第五节 新的矛盾和问题

一、经济和组织发展的背景:高新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使工作组织和设计发生根本性变化:(1)“蓝领”和“白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2)工作组织变为由网络化供应、团队工作、多种技术支持,以及像组织扁平化和弹性工作制这类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和适应环境的制度。(3)世界经济进入“微利”时代。 二、劳动关系的新变化=熟悉世界劳动关系将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国际竞争加剧和雇主策略的变化。各国纷纷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以及调整雇佣关系的新模式。 2,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改变了资方、政府和工会的权力平衡。

市场的范围已经从单一国家的国界扩展到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国政府控制国际资本流动的能力是有限的。各国工会力量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削弱。 3,跨国工会和工会联盟发展的相对滞后

4,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问题:一个严峻的选择:是降低劳动条件和福利水平以压低劳动成本从而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还是积极遵守各国统一的劳动标准,以实现对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水平的保障。

5,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也面临皆知识经济的挑战:工会的范围和力量有不断缩小的趋势。 三、劳动关系发展的规律:

1,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与该时期的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的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各种变化受这些背景因素变化影响。同时背景因素通过间接影响管理思想,来影响劳动关系发展和变化。

2,劳动关系发展从总体上讲,是从对立向对话、从冲突向合作、从无序向制度化、法制化方向逐渐推进。政府的作用逐步加强,管理方和雇员双方也有更多选择机会,通过协商合作获得利益,产业民主化不断推进。

★第三章 第六节 新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

背景: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实行计划经济,

与此相适应,劳动关系的建立受到国家计划经济和相关政策的严格制约,呈现出浓厚的计划经济特征。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方式主要表现为统包统配式。呈现出固定、单一、行政化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劳动关系的方式被称为:计划经济劳动关系。 一、我国计划经济劳动关系表现和特征:

1,劳动关系类型的单一性:只有一种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劳动关系。

2,劳动关系内容的国家计划性:劳动关系各个方面都由国家统一计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

3,劳动关系运行规则的行政性: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是通过政府的行政指令来实现的。 4,劳动关系主体利益的一体性

二、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变化的表现:

形态上,既有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烙印”,又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许多因素。 1,不同类型的劳动关系运行规则还有一定差别

2,在劳动关系建立的形式上,劳动合同关系与非劳动合同关系仍然并存 3,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和行政配置机制同时对劳动关系发生作用 4,劳动关系调整还存在着法律规范不健全的问题

5,劳动争议大幅上升,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增多。反映了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和不成熟性。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其发展的总体趋势是: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劳动关系不断朝着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方向变革。 (一)劳动关系主体利益明晰化

劳动关系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企分离、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科学管理,国家和企业之间有了相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