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文言文阅读与名篇名句默写第3讲题型研究_古文化常识题

D.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隋唐至明清沿置,名称略有变化。

解析:选A A项,“一切以左为尊”错,周、秦、汉时,以右为尊,元代也以右为尊。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解析:选A A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D.缞绖,分别指古代用麻布制成的丧服和丧带,即整套丧服,后引申为“服丧”。 解析:选B 后一句表述错误,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司”即“主管”“管理”。 解析:选C 刺史,又称刺使,官职。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郎中,战国始置,后从隋唐到清朝,朝廷各部都设立郎中一职,分掌各司事务,位于尚书、侍郎之下。

B.旗牌,指写有“令”字的旗和牌,是朝廷颁给封疆大吏或钦差大臣准许其代替王命、

9

便宜行事的凭据。

C.袭封,与“荫”相同,均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上辈的封爵,都是一种封建皇帝封赏大臣子女的制度。

D.互市,指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的贸易,汉朝时期出现最早的互市,有名的如明朝的“茶马互市”等。

解析:选C “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有时是个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金陵”是南京的别称,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其别称还有建康、江宁、天京、汴梁、石头城等。

解析:选D D项,“汴梁”不是南京的别称,而是开封的别称。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宗初”“保定元年”“天和元年”“建德元年”“宣政元年”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此外,古代还有用干支纪年或年号与干支合起来纪年的。

B.“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C.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著名人物有汉高祖刘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