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机械零件在工作条件下可能受到力学负荷、热负荷 和 环境介质 三种负荷的作用。 2.金属塑性的指标主要有 延伸率 和 断面收缩率 两种。
3.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是指在载荷作用下其抵抗 变形 或 断裂 的能力。 4.刚度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 弹性变形 的能力。 5.强度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 变形 和 断裂 的能力。
6.常用测定硬度的方法有 布氏硬度 、 洛氏硬度 和维氏硬度测试法。
7.材料按化学成分分为 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四大类。
8.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性能包括 铸造性、可锻性、可焊性、切削加工性和热处理工艺性。 9.常见的晶体结构有 体心立方晶格 、面心立方晶格 和 密排六方晶格 三种。 10.晶体缺陷按其几何特征可分为 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 三种。 11.固溶体的晶体结构与 溶剂 晶体结构相同。 12.当合金溶液凝固后,由于组元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可形成 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两种形式。 13.铁从高温液态向室温冷却时发生的变化: 。 14.珠光体是铁素体相与渗碳体混合在一起形成的机械混合物。 15. 碳溶解在 α-Fe中所形成的 间隙固溶体 称为铁素体。
16. 在Fe-Fe3C相图中,共晶点的含碳量为 4.3% ,共析点的含碳量为 0.77% 17.低温莱氏体是 珠光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18.金属结晶的过程包括 晶核形成和晶粒长大 两个过程 。 19.晶核的形成包括 自发形核和非自发形核 两种形式。 20.晶核的长大包括 枝晶长大 和 平面长大两种形式。
21.金属铸锭的宏观组织是由三个晶区组成,由外向内分别是 细等轴晶离区、柱状晶粒区和中心等轴晶粒区 。
22..铸锭的缺陷包括 缩孔与缩松、气孔、非金属夹杂物和成分偏析。 23.焊缝的组织是 金属组织 。
24.焊接接头是由 焊缝和热影响区构成。 25.冷变形后金属在加热中,随温度的升高或加热时间的延长,其组织和性能一般经历 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三个阶段的变化。
26..细化晶粒的方法包括 增大过冷度、加入形核剂和机械方法。 二、名词解释)
1.弹性变形:随载荷增加试样的变形增加,若除去外力,变形可以恢复原状的现象。 2.塑性变形:随载荷增加试样的变形增加,若除去外力,变形不能恢复原状的现象。 3.比刚度:材料的弹性模量E与其密度ρ的比值。
4.冲击韧性:在一定温度下,材料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5.疲劳极限:试样可以经受无限周期循环而不破坏的应力值。 6.晶体:内部的原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规则排列的物质。
7.合金:在一种金属元素基础上加入适量的另一种或几种其他元素,通过熔化或其他方法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8.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固态金属溶剂中形成的合金相。
9.过冷度:熔融金属平衡状态下的相变温度与实际相变温度的差值。
10.加工硬化:金属在塑性变形过程中,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强度、硬度上升,塑性、韧性下降。
11.再结晶:新晶粒不断长大,直至原来的变形组织完全消失,金属或合金的性能也发生显著变化。
12.回复:冷变形加工的金属在低温加热时,在组织发生变化前所产生的某些结构和性能的变化。
三、选择题()
1.表示金属材料屈服强度的符号是( B) A.σ B.σs C.σb D.σ-1
2.表示金属材料弹性极限的符号是( A) A.σe B.σs C.σb D.σ-1
3.在测量薄片工件的硬度时,常用的硬度测试方法的表示符号是( C) A.HB B.HRC C.HV D.HS
4.金属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叫(A ) A.强度 B.硬度 C.塑性 D.弹性 5.每个体心立方晶胞中包含有(B)个原子 A.1 B.2 C.3 D.4
6. 每个面心立方晶胞中包含有(D)个原子 A.1 B.2 C.3 D.4
7. 属于面心立方晶格的金属有(C) A.α-Fe,铜B.α-Fe,钒 C.γ-Fe,铜 D.δ-Fe,钒 8. 在晶体缺陷中,属于点缺陷的有(A)
A. 间隙原子 B.位错 C.晶界 D.缩孔
9. 铁素体是碳溶解在(A)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A.α-Fe B.γ-Fe C.δ-Fe D.β-Fe
10.奥氏体是碳溶解在(B )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A.α-Fe B.γ-Fe C.δ-Fe D.β-Fe
11.在Fe-Fe3C相图中,钢与铁的分界点的含碳量为(C)。 A.2% B.2.06% C.2.11% D.2.2% 12.莱氏体是一种(C)。
A.固溶体B.金属化合物 C.机械混合物 D.单相组织金属 13.在Fe-Fe3C相图中,ES线也称为(D)。 A.共晶线 B.共析线 C.A3线 D.Acm线 14.在Fe-Fe3C相图中,GS线也称为(C)。 A.共晶线 B.共析线 C.A3线 D.Acm线 15. 在Fe-Fe3C相图中,共析线也称为(D)。 A.A1线 B.ECF线 C.Acm线 D.PSK线 16.珠光体是一种(C)。
A.固溶体 B.金属化合物 C.机械混合物 D.单相组织金属
17.在铁-碳合金中,当含碳量超过(A)以后,钢的硬度虽然在继续增加,但强度却在明显下降。
A.0.8% B.0.9% C.1.0% D.1.1%
18.通常铸锭可由三个不同外形的晶粒区所组成,其晶粒区从表面到中心的排列顺序为(A) A.细晶粒区-柱状晶粒区-等轴晶粒区 B.细晶粒区-等轴晶粒区-柱状晶粒区 C.等轴晶粒区-细晶粒区-柱状晶粒区 D.等轴晶粒区-柱状晶粒区-细晶粒区 19.在Fe-Fe3C相图中,PSK线也称为(B)。 A.共晶线 B.共析线 C.A3线 D.Acm线
20.Fe-Fe3C相图中,共析线的温度为(D)。 A.724℃ B.725℃ C.726℃ D.727℃ 21.在铁碳合金中,共析钢的含碳量为(B)。
A.0.67% B.0.77% C.0.8% D.0.87% 四、判断题()
1.用布氏硬度测量硬度时,压头为钢球,用符号HBS表示。 √ 2.用布氏硬度测量硬度时,压头为硬质合金球,用符号HBW表示。√ 3.沙发垫子的刚度比钻杆的刚度大。× 4.图纸上标注的硬度值为:240-280HRC。√ 5.图纸上标注的硬度值为:HBS250-280。× 6.图纸上标注的硬度值为:250-280HBW。×
7.渗碳件经淬火处理后用HB硬度计测量表层硬度 。×
8.受冲击载荷作用的工件,考虑机械性能的指标主要是疲劳强度。× 9.衡量材料的塑性的指标主要有伸长率和冲击韧性。× 10.金属或合金中,凡成分相同、结构相同,并与其他部分有界面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称为相。 11. 晶体的配位数越大,其致密度也越高。√
12.金属结晶后晶体结构不再发生变化。√
13.在金属的结晶中,随着过冷度的增大,晶核的形核率N和长大率G都增大,在N/G增大的情况下晶粒细化。 √
14.液态金属结晶时的冷却速度越快,过冷度就越大,形核率和长大率都增大,故晶粒就粗大。×
15.液态金属冷却到结晶温度时,液态金属中立即就有固态金属结晶出来。×
16.在一般情况下,金属结晶后晶粒越细小,则其强度越好,而塑性和韧性越差。× 17.在铁碳合金相图中,PSK线是一条水平线(727℃),该线叫共晶线。 × 18. 过共析钢缓冷到室温时,其平衡组织由铁素体和二次渗碳体组成。×
19. 珠光体是由奥氏体和渗碳体所形成的机械混合物,其平均含碳量为0.77%。×
20. 亚共晶白口铁缓冷到室温时,其平衡组织由铁素体,二次渗碳体和莱氏体组成。× 21. 在亚共析钢平衡组织中,随含碳量的增加,则珠光体量增加,而二次渗碳体量在减少×。 22. 过共晶白口铁缓冷到室温时,其平衡组织由珠光体和莱氏体组成。×
23. 在铁碳合金相图中,钢的部分随含碳量的增加,内部组织发生变化,则其塑性和韧性指标随之提高。×
24. 在铁碳合金相图中,奥氏体在1148℃时,溶碳能力可达4.3%。√
25.碳溶解在α-Fe中可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称为奥氏体,其溶碳能力在727℃时为0.0218%√ 26.在铁碳合金相图中,铁素体在727℃时,溶碳能力可达2.11%。。×
27.在过共析钢中含碳量越多,则其组织中的珠光体量减少,而铁素体量在增多。×
28.碳溶解在γ-Fe中所形成间隙固溶体称为铁素体,其溶碳能力在727℃时为0.77%。× 29.亚共析钢缓冷到室温时,其平衡组织由铁素体和二次渗碳体组成。× 30.奥氏体化的共析钢缓慢冷却到室温时,其平衡组织为莱氏体。× 31.在铁碳合金相图中,ES线是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变化曲线。√
五、32 完全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Acm以上30~50℃,保温一定的时间后,随炉缓慢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33合金元素溶于奥氏体后,均能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 分析说明题()
1.下列几种工件应该采用何种硬度试验法测定其硬度?
A、钢淬火、低温回火后的成品件;洛氏硬度 B、退火件;布氏硬度 C、渗碳件;催化硬度
2.从Fe-Fe3C的分析中回答以下问题,并说明其原因:
A、随碳质量百分数的增加,硬度、塑性是增加还是减小?答:随着含碳量的增加,硬度增加,塑韧性降低;因为随含碳量增加Fe3C数量越来越多。
B、过共析钢中网状渗碳体对强度、塑性的影响怎样?答:对基体产生严重的脆化,使强度和塑性下降。
C、钢有塑性而白口铁几乎无塑性吗?答:钢是以塑韧的F为基体,而白口铁是以硬脆的 Fe3C为基体,所以钢有塑性,而白口铁几乎无塑性。
D、哪个区域熔点最低?哪个区域塑性最好?答:共晶白口铸铁熔点最低。A区塑性最好。 3. 根据Fe-Fe3C相图,说明产生下列现象的原因:
A、含碳量为1.0%的钢比含碳量为0.5%的钢硬度高;答:因为钢的硬度随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加。
B、在室温下,含碳0.8%的钢其强度比含碳1.2%的钢高;答:含碳量超过0.9%后,Fe3C以网状分布在晶界上,从 而使钢的强度大大下降。
C、低温莱氏体的塑性比珠光体的塑性差;答:因为低温莱氏体是由共晶Fe3C、Fe3CII和珠光体组成, 因此比起但纯的珠光体来说,其塑性要差。
D、在11000C,含碳0.4%的钢能进行锻造,含碳4.0的生铁不能锻造;答:因为在1100℃,含碳量0.4%的钢处于A单相区,而含碳量4.0%的生铁处于A+ Fe3CII+Ld’
E、钢适宜于通过压力加工成形,而铸造适宜于通过铸造成形。答:铸铁的熔点低,合金易熔化、铸造过程易于实施;钢的含碳量比铸铁低,通过加热可进入单相固溶体区,从而具有较好的塑性、较低的变形抗力,不易开裂,因此适宜于压力加工成形。
4.钢的渗碳工艺是将钢件加热至完全奥氏体区,让活性的碳原子进入表面并向内扩散,形成一定深度的渗层,然后进行淬火、回火工艺。试根据晶体结构知识分析:为什么钢的渗碳选择在A区进行?答:在A区对面的立方晶体格的γ-Fe可溶解较多的碳。 5.试分析含碳量为0.6%。铁碳含金从液态冷却到室温时的结晶过程 6.试分析含碳量为1.2%铁碳合金从液体冷却到室温时的结晶过程。 7.写出铁碳相图上共晶和共析反应式及反应产物的名称。
8.写出Fe-Fe3C相图上①-⑥区的组织组成物,标明A,E,C,S,P,K各点的含碳量。
①区:铁素体+珠光体 ②区:_珠光体 ③区:珠光体+二次渗碳体
④区:珠光体+二次渗碳体+莱氏体⑤区:莱氏体⑥区:一次渗碳体+莱氏体 A点:0.00% E点:2.11% C点:4.3%
S点:0.77% P点:0.0218% K点:6.69%
9.试画出Fe-Fe3C相图中钢的部分(包晶部分可省略),并完成下列各题:标明各特征点的成
分、温度,按相组成填充各相区。
10.什么是热加工和冷加工?钨在10000C变形加工,锡在室温下变形加工,请说明他们是热加工还是冷加工?(钨熔点是33990C,锡熔点是2320C)答:凡是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塑性变形属于热加工;反之则为冷加工。T再=0.4T熔;钨T再=[0.4*(3399+273)]-273=1195.8℃; 锡T再=[0.4*(232+273)]-273=-71℃.由于钨T再为1188.2℃>1000℃,因此属于热加工; 锡T再为-71<20℃,属于冷加工。 11.如果其他条件相同,试比较在下列条件下所得铸件晶粒的大小: ①金属模浇注晶粒的大小小于砂模浇注晶粒的大小; 2高温浇注晶粒的大小大于低温浇注晶粒的大小; ○
3铸成薄壁件晶粒的大小小于铸成厚壁件晶粒的大小 ○
4浇注时采用振动晶粒的大小小于不采用振动晶粒的大小; ○
5厚大铸件的表面部分晶粒的大小小于中心部分晶粒的大小. ○
12.某厂用冷拔钢丝绳直接吊运加热至11000C的破碎机颚板,吊至中途钢绳突然断裂。这条钢绳是新的,事前经过检查,并无疵病。试分析钢绳断裂的原因。
答:钢丝绳通过加工硬化,在高温下发生回复、再结晶过程使强度下降导致断裂。 13.室温下,对一根钢丝进行反复弯曲——拉直实验,经过一定次数后,铁丝变得越来越硬,试分析原因。如果将这根经过弯曲—拉直试验后的铁丝进行一定温度的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然后再试着弯曲,发现又比较容易弯曲了,试分析原因。
答:铁丝进行反复弯曲—拉直的过程是塑性变形 的过程,在经过一定次数后铁丝产生了加工硬化, 因此强度硬度越来越高;若进行一定温度的加热 后,变形的铁丝发生了回复再结晶,加工硬化消除,硬度降低,所以又比较容易弯曲了。
14.从铸锭的组织结构分析,为什么铸锭的力学性能不好,而吸振性较好。
15.钢材在热变形加工(如锻造)时,为什么不出现硬化现象?答:在热加工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塑性变形引起的加工硬化,另一方面由于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硬化消失。
16.什么是金属的回复和再结晶过程?回复和再结晶过程中金属的组织结构和性能发生哪些变化?答:回复:指经过冷变形的金属在退火加热的过程中,于再结晶过程开始之前、仍保留着变形态 组织特点的阶段。 再结晶:指经过冷变形的金属退火过程中,于变形的基体中重新生成无畸变的等轴状的新晶粒的过程。金属在再结晶过程中,由于冷塑性变形产生的组织结构变化基本恢复,力学性能也随之发生变化,金属的强度和硬度下降,塑性和韧性上升,加工硬化现象逐渐消失,金属的性能重新恢复至冷塑性变形之前的状态。
17.奥氏体形成的四个步骤是什么?答::(1)奥氏体的形核 (2)奥氏体的长大(3)渗碳体的溶解 (4)奥氏体的均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