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5、他们在坚持唯物主义经验论或反映论的同时,竭力维护了感觉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可靠性和世界的可知性,反对了不可知论。

“百科全书派”在认识论上的缺陷是,他们的反映论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实践对人类认识的决定性作用,没有正确认识主观能动作用,没有正确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也没有把正确认识看作是一个深化的过程,而是一种“一次反映论”。 (四)“百科全书派”的无神论和反宗教思想

“百科全书派”的无神论的反宗教思想更公开、更鲜明、更彻底、更坚决。具体的方面有:

1、他们驳斥了一切宗教赖以建立的基本原理。

2、他们对特别为基督教所信奉的一些基本教义和信条,都进行了批判和嘲笑。

3、他们不只限于对宗教的教义和神学理论的荒谬性作理论上的揭露和批判,而是对教会及僧侣在实践上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罪恶的欺诈和愚弄,对社会国家造成的祸害,以及僧侣阶级本身的反动腐朽都进行了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嘲骂和痛斥。 4、他们对宗教的反动社会作用也有较深切的认识。

“百科全书派”的反宗教思想的局限是,他们对于宗教产生和流行起来的真正社会阶级根源没有正确的理解,因而也提不出消灭宗教这种祸害的正确途径。 (五)“百科全书派”的社会历史观和政治、伦理观点 1、社会历史观

(1)“百科全书派”的社会历史观的理论基础是他们的人性论。

他们把人只看作一个自然的存在物,即肉体的人,因此每个人的自然本性都是一样的,而人的共同本性就是追求肉体的快乐和逃避肉体的痛苦,即“自爱”和“自保” (2)认为人也受环境的影响而千差万别,因此“人是环境的产物”。

他们的“环境”指社会环境而不是自然环境,而社会环境又是指政治法律制度,而不是生产方式或经济基础。

爱尔维修就说:“人是教育的产物”。

(3)当人们问到政治法律制度的好坏又是如何造成的时,他们认为“意见支配世界”。 爱尔维修就认为,政治制度的好坏,取决于立法者的意见。 他们的历史观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2、政治观点

(1)认为私有财产和自由是人的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自然权力”,订立“社会契约”成立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这些权利。 (2)认为人是生来平等的。 (3)反对君主专制。 3、伦理观点

他们的道德伦理观是功利主义的道德伦理观。

(1)认为适合于人的道德学应当建立在人性上,道德行为是适合人性的行为。 (2)认为为了个人的利益,应该把个人的利益和别人或公众的利益结合起来。 “百科全书派”有关社会领域的理论基本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第十七章 康德的批判哲学

一、德国古典哲学概述

(一)德国古典哲学的概念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的德国哲学被称为德国古典哲学,它主要指从康德开始,经过

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集大成的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二)德国古典哲学产生和 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德国古典哲学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处在欧洲的德国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1、德国的经济状况:

19世纪初以前,德国同英、法、荷等国比较起来,在经济上是一个十分过后的国家,基本上是个农业国。

1807年开始,德国的资本主义成分摆脱了停止、萎缩的状态,在改良的道路上发展起来了。到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德国的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德国的政治状况:

至19世纪初,德国在政治上是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严重,曾经有过360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19世纪初开始,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压力,德国进行了一些政治改良,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德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壮大,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得到了增长,但在1848年德国革命之前,资产阶级总体上是软弱的,出生的太迟了。 总起来说,从康德直到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在其不同成长阶段上的意识形态的表现,是它在反封建斗争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地位和两重性需要的反映,是直接间接地为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作思想准备的。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科学根源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欧洲自然科学正在向着一个新的阶段发展,给德国古典哲学提供了新的丰富的营养。

天文学的天体演化思想、地质学关于地质的发展观点、生物学的生物进化的思想、物理学和化学的关于非机械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研究等等。

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研究,逐渐表明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并向哲学提出了制定新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准确地反映自然界地客观规律性的要求。德国古典哲学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就其合理内容来讲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 (四)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前提

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欧近代哲学历史中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是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取得的两个最大成就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 (1)法国的无神论使哲学彻底地摆脱了神学的羁绊,使哲学的基本问题必须在发展理论思维的基础上由理性来阐明和解决。

(2)法国唯物主义对于一切知识的内容都来源于感觉经验和外部世界的论证,给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是它有可能从知识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探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2、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与休谟不可知论的出现及其同法国唯物主义可知论的对立有密切联系。 德国古典哲学为了否定休谟的不可知论,推进了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出更完整、更深刻的论证。

3、17和18世纪笛卡儿、斯宾诺莎到莱布尼茨的唯理论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渊源。

4、在经验论和唯理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反复斗争过程中,两派各自的片面性及其恶果都充分地暴露出来了。这作为历史经验,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使它后来在解决人类知识问题是力求避开两派所走过的片面性的老路,而试图另辟新径,以便把认识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康德的生平活动

伊曼努尔 ? 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1804年。

普通的一个人,他的一生爱过、恨过、幸福过、也痛苦过。可是康德,他的一生可以说既没爱过、也没恨过;谈不上幸福,也谈不上痛苦。他的生活甚至可以说得上“几十年如一日”,平淡得象一杯白开水。

对康德的人生也可以这么说,他的看似平淡的一生,却尤如满满一袋的金子装在一只普通的纤维袋一般。

康德生平的平淡使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书上对他只有寥寥数语的表述:

“伊曼努尔 ? 康德1724年生于哥尼斯堡,起初在那里的大学里研究神学,于1755年开始作大学讲师,1770年任逻辑学的教授,1804年2月12日死于哥尼斯堡,活了差不多80岁。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康德的教授生涯在生活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极其简单,二是极有规律。其中最著名的是他一定在下午3点30分开始散步,以致他的邻居都以这来校正手表,几十年中只有个一次他没有出来散步,那是因为读卢梭的《爱弥尔》太入迷了。 康德的主要著作:

《宇宙发展史概论》(1755年)、

《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论文、1770年)、 《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 《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 《判断力批判》(1790年)、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年)、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1785年)、

《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年)、 《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 三、康德的前批判时期的思想

1770年是康德哲学思想的分界线,之前是“前批判时期”,之后是“批判时期”。 总的来说,“前批判时期”的康德在哲学信念上是一个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唯心主义者,但作为一个理论自然科学家又是站在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立场上的,对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唯心主义和牛顿的形而上学思想进行了批判。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主要的思想成果是他提出了近代第一个有科学根据的宇宙自然发生、发展的学说——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的学说的意义:

(1)由于康德坚持从发展的观点出发,力图从物质本身的运动来说明天体的形成,把宇宙看成是在时间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推翻了自然界永远不变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观点,有力的推动了近代辩证法的自然观的形成。

(2)康德的“星云假说”所发动的自然观上的革命,是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目的论世界观的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为自然科学的解放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他的学说对他本人哲学思想的发展也很有意义。

由于他认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没有完全的、纯粹的理性,说明他认识到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这与他后来对理性进行进行批判的工作是一致的。 四、康德的理论哲学

(一)康德的“批判时期”哲学的基本特征 (二)康德的理论哲学的中心问题 (三)康德的先验感性论

(四)康德的先验知性论 (五)康德的先验理性论

(一)康德的“批判时期”哲学的基本特征

康德的“批判时期”的哲学由三大“批判理论”组成,因此他把自己的哲学叫做“批判哲学”。所谓“理性批判”即是对人类的理性能力的全面考察。 1、“理性批判”的缘由: 据康德自己认为,他之所以要对人类的理性能力作一番考察,主要是受到了两个人的影响:休漠和莱布尼茨。

(1)休谟的怀疑论给康德的启发。

一方面他同意休谟的从经验论出发,认为没有客观的、必然的因果性的观点,因此过去一切“形而上学”有“独断论”的危险。

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同意休谟的怀疑论的结论,因为数学和自然科学原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不可怀疑的。

(2)莱布尼茨的唯理论的影响: 对康德的启发是,莱布尼茨认为理性本身有一些天赋的内在原则或永恒法则,它们早已作为一些必然的关系潜在于感觉经验中并起着我们常常感觉不到的某种现实作用,理智通过对感觉经验的反省就可以清楚明白地意识到它们,从而得到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真理。 这一启发使康德解决了他在休谟那里碰到的难题。使他坚信对理性能力考察的必要。 2、“批判哲学”的基本特征:

(1)把对认识能力的批判规定为哲学研究应有的出发点。 (2)它是一种特殊的思想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二元论。 “物自体”的假设。

(3)它力图把唯物论和唯心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各种互相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

(二)康德的理论哲学的中心问题

康德认为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一切问题都与之有关的中心问题或总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1、什么是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提出“先天综合判断”与他对知识的看法和判断的划分的思想有关。

(1)他认为任何知识都要通过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只有那种既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又能增加新的内容的判断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2、他通过对判断进行划分,然后推出了他的“先天综合判断”。

首先他同意休谟对判断作“综合判断”和“分析判断”的区分,并且同意休谟认为分析判断是先天判断和必然判断的分析(休谟那里用“命题”表示判断)。 但是他不同意休谟认为综合判断仅仅是后天判断和偶然判断的看法,认为休谟这样对判断的区分知识在逻辑形式上对判断的区分,没有涉及判断的内容和性质。

他认为如果把判断的内容和性质的因素考虑进来,还有第三种判断即“先天综合判断”。 因此“先天综合判断”是指那些在内容和性质上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具有必然真理的综合判断。

2、康德对“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问题的论证思路

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当然就要去证明它,说出它成立的理由。他先是举出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命题来说明,然后在进入到形而上学中去论证。他的论证始终是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来展开进行的,所以说这个问题是他哲学的中心问题,当然也是困扰康德的难题。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