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本身具有驱动力,婴儿具有自生长、自发展的内驱力,有两个层次: (1)本能性的驱动力。 有机体摄取食物和回避危险 (2)心理社会性驱动力 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
一是婴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辨;二是婴儿如何利用这些情绪信息来指导自己
的行为。
这种情绪功能在婴儿长到七八个月时才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意义:使婴儿能够通过他人的表情信息解读他人的心理倾向,并据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使婴儿获得安全感,利于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婴儿对新异刺激的探索活动;有助于亲子情感交流、丰富婴儿的情感世界。
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一)依恋发展阶段
鲍尔比划分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2.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3. 第三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4.第四阶段:互惠关系形成阶段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研究者安斯沃斯分为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无依恋婴儿
3.反抗型依恋:矛盾型依恋,也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均属于消极依恋,是不安全型依恋。 (三)早期教养对依恋的影响 1.早期社会性依恋的重要意义
(1)早期社会性依恋对日后人格特征的影响。 (2)早期依恋类型影响个体内在工作模式的形成。 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以及依恋的质量如何,会直接影响婴儿的情绪
情感、性格特征、社会性行为和与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2.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
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婴儿的依恋类型具有一定的预见性,良好的教养可以促
进积极依恋的发展。 (1)反应性 (2)情绪性
(3)社会性刺激
四、婴儿自我的发展
“镜像自我”概念。以自我指向行为作为指标,来确定个体最早出现的自我认知,也称自我意识
(一)婴儿自我的发展过程(哈特) 1.主体我的自我意识
在8个月前婴儿还没有萌发自我意识。在一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主体我的认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婴儿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知。 其二,婴儿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 2.客体我的自我意识
约在两周岁前后,婴儿显示出客体我的自我认知,表现在: (1)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
(2)能运用人称代词“你、我、他”称呼自己和他人,如用“我”表示自己。 客体我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二)促进婴儿自我的健康发展
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健康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 产生否定的自我表征,对其自我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幼儿期是指3岁至6、7岁的儿童时期,相当于幼儿园教育阶段。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一、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如下:
第一,幼儿的游戏主导着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第二,幼儿的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 第三,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对游戏的理解和解释 (一)古典游戏理论
从游戏与人类关系的角度解释游戏的原因和目的。如精力过剩论和重演论。 (二)现代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认为游戏能获得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体验,从而促进儿童人格和情绪的健康发展。认知学派理论着重游戏与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