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对我国实施限制提供口实。由于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危害要比单纯的数量限制大得多,一旦实施,我国纺织品在欧美市场份额将遭到严重削。
(2)欧盟“扩容”出口设限范围扩大应引起企业重视。随着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2007年1月1日加入欧盟,根据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近日联合发出《关于输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部分纺织品管理规定的公告》,从2007年1月1日起,从我国出运到保、罗两国的相关类别纺织品也将被纳入《中欧纺织品谅解备忘录》管理,出口数量增幅将被限制。2005年在我国与欧盟签订的《中欧纺织品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之时,欧盟共有25个成员国。然而,随着欧盟第6次“扩容”的步伐加快,设限国范围扩大。据“第一纺织网”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这两个国家已成为我国纺织品进出口金额大幅增长的贸易伙伴。因此,对我国出口上述国家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来说,无疑于雪上加霜。 (3)其他国家加强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国家出于保护其国内纺织行业的利益而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加以限制。如土耳其外贸署12月24日发布第26386-2006/6号官方公报称,依据2004年制定的《关于特定纺织品进口监控和保障措施条例》的规定,土耳其政府认为自中国进口纺织品对土耳其市场造成市场扰乱或市场扰乱的威胁,因而决定2007年继续对我国出口44类纺织品实施配额限制。实施时间为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此外,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我国的纺织品实施反倾销调查,使我国纺织品遭受的贸易摩擦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状态,应引起企业重视。
(4)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纺织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目前,虽然我国是纺织品第一出口大国,但是印度、墨西哥、土耳其、巴基斯坦、孟加拉、泰国、斯里兰卡、越南、南非、尼日利亚等众多发展中国家也是纺织品出口国,其部分出口市场与我国重叠。因此,随着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周边国家的纺织业竞争力不断提高,我国的成本优势不断下滑,未来纺织品出口境况更加复杂。 (5)出口退税作用不甚明显。由于企业普遍认为,2006年国家对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有可能仅仅是一个开始。因此,纺织品生产企业为抢在出口退税下调政策实施前获取更多的利润,采取调整生产计划,加快生产、提前出口的措施,使纺织品出口显著增长。如2006年4季度天津口岸纺织品出口仍呈增长趋势,易引起贸易摩擦。
(6)纺织企业海外拓展面临困境。由于国内部分企业诚信度较低,普遍存在三角债现象,而国外客户能够及时支付货款,使企业快速回收资金进行周转目前我国企业真正走出去的都是国内有实力、资金雄厚的合资或独资企业,他们到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资源,进行跨国经营。这些
企业海外投资建厂的过程比较长,一般需要几年的时间,包括前期的考察、选址、规划设计以及后期的建厂、员工培训、投产等。这些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还需了解当地政策法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承担诸多风险。
(7)四大因素致使我纺织品国内压力“暗流汹涌”。受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减、劳动力短缺、自主创新能力差和生产链不完善等四大不利因素影响,国内纺织企业出口成本增加,国际订单减少或向其他国家转移。据了解,人民币升值2%,企业出口成本将增加0.6%-2%。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2%以来,人民币升值增势不减。2006年人民币升值3%,预期2007年人民币升值幅度在4%—5%,人民币升值增势强劲加剧企业出口成本增加,利润缩水;我国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目前主要出口部门的劳动力缺口至少为100万人;缺乏核心竞争力,全行业真正自主创新的比例不足10%,中高档产品少而“大路货”多,鲜有国际知名品牌,国内高端市场大多被国外品牌占领;南北差异较大,如天津、北京等北方地区的纺织品大型生产企业没有如南方江浙一带面料、辅料成套供应的原料基地,采购困难,不具备稳定的良性发展环境,致使欧美订单大量流失。近期已有部分订单流向巴基斯坦、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国内企业面临生存压力,未来出口前景不容乐观。
(三)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优势依然明显,福建纺织企业转战海外新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