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特征的强弱。但是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年龄超过关键期,与功能语类相关的特征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就不会正常运作。在这种状态下,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法特征与母语者的语法特征相比,具有泛化的特点,即允许动词的任意提升。

Hawkins和Chan的“特征失效假设”认为,适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功能语类特征仅仅是在其母语中具有的那些特征,而且这些功能语类特征受到关键期的影响。如果这些特征在第二语言学习者母语中没有体现,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也就不会起作用,学习者也无法习得这些特征。即母语的功能语类特征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就失效了。

袁的研究证伪了上述三种假说。

99.普遍语法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哪些影响?

答: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涌现了大量的基于该理论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这些研究加深了我们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的理解。普遍语法作为一个非常有用的语言分析工具,不仅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构建明确的理论假设,而且能够用过实证的方法进行检验。此外,普遍语法不仅可以用于描述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现象,而且可以有效地解释这些现象。比如,有学者用原则与参数理论来解释语言迁移现象,而且通过实证研究来检验语言参数重设的过程。

100.学者们认为基于普遍语法理论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哪些局限?

答:(1)范围过于狭窄。

早期的研究仅仅关注由抽象的语法原则确定的语法能力,而其他很多方面被排除在外,如这些研究不关注学习者是怎样运用他们的语法知识获得语言技能的,忽视语言能力的其他方面,如学习者心理词典的发展,学习者如何构建形式与意义的网络等等。 (2)在研究方法上,过于依赖语法判断的方法,缺少纵向的研究。 人们不知道通过语法判断方法获得的到底是“内隐知识”还是“外显知识”

(3)很难得到确定的结论。

比如,普遍语法在成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可及性问题,有研究表明普遍语法在成人第二语言习得中是完全可及的,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是不可及的,也有的研究认为是部分可及的,莫衷一是。

101.什么是多元发展模式?它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答:“多元发展模式”最初是在70年代末由ZISA小组的几位学者提出来的,后来发展为一种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模式。“多元发展”这一名称反映了这个理论模式的核心观点,它是指第二语言习得有多个发展方向:一方面,某些语言特征的发展具有严格的“发展顺序”,这种顺序既不受学习者个体因素的影响,也不受学习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各个学习者的语言发展又具有“个体差异”,不同的学习者在某些语言特征的发展上会有所不同。 102.多元发展模式与70年代的习得顺序研究的理论基础有何不同?

答:70年代的第二语言学习者语法发展模式研究是以心灵学派的普遍语法理论为基础的。Dulay和Burt等学者试图通过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习得顺序的研究来证实语言习得机制的普遍性,他们认为,由于这种语言习得机制的普遍性,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具有相似的发展模式。而多元发展模式是建立在认知加工理论基础之上的。这一理论模式把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发展模式的研究同学习者的语言加工策略联系在一起,从认知的角度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模式作出解释。

103.多元发展模式是怎样阐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发展顺序和个体差异的?

答:(1)学习者在一些语法结构的习得上呈现出一定的发展顺序;

(2)学习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发展性语言规则的习得和运用程度上,还表现在那些不受发展限制的语法结构的习得和使用程度上;

(3)发展顺序反映了学习者克服语言加工限制的系统方式;

(4)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反映了学习者对语言学习任务的整体倾向性,反之,这种倾向性又是社会心理因素的产物;

(5)以发展性语言特征为目标的正式教学只有在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与前一阶段习得相联系的必要的加工操作之后才会获得成功,然而,以差异性语言特征为目标的正式教学则没有这些限制。

104.什么是“言语加工策略限制”?

答:指学习者所采用的三种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