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则意味着在与固定要素的组合中,可变要素相对过多,而固定要素相对不足,偏离了要素组合的最佳比例,这时继续增加可变要素,虽然可以使总产量增加,但总产量的增加量则出现递减现象,即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18.答:规模报酬是指在长期中,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当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同时、同方向和同幅度发生变动时所引起的产量的变动。有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
(1)规模报酬递增是指产出量的增加比率,大于所有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的比率。其原因主要有;第一,专业化分工。生产规模的扩大,能够使厂商在企业内部采用更加精细的劳动分工,也可以采用效率更高的专用设备,从而使单位要素投入具有更高的产出效率。第二,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又分为生产流程费用的不可分性和生产设备费用的不可分性。前者是指生产流程中的固定费用是不可分的,当产量增加时,单位产品所分摊的固定费用将降低。后者指生产设备的费用是固定不可分的,当产量达到一定规模时,设备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单位产品分摊的设备费用将低。第三,维量效应。物体的体积有一种维量关系,体积(容积)的增加比表面积的增加要快。因此,与维量相关设备的制造和维修,规模越大而单位成本越低。 (2)规模报酬递减是指产出量的增加比率,小于所有生产要素按比例增加的比率。其原因主要有:第一,管理费用。当生产规模过大时,过大的人员管理费用和内部信息传递费用等都可能导致产出递减,单位产品分摊的相关费用增加。第二,管理效率。当生产规模过大时,伴随着管理层次增加,管理效率不断降低,生产和经营的产出递减,单位产品分摊的相关费用将增加。
(3)规模报酬不变是指产出量的增加比率等于所有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的比率。一般来讲,企业的规模扩张的开始阶段是规模报酬递增,然后经历规模报酬不变,最后达到规模报酬递减阶段。最优规模应该在一定规模后产生,但并不一定是最大规模。因此规模报酬变动的三种情况并不是相互独立和隔绝的,而是贯穿子企业整个生产过程中,有内在联系的三个阶段。
19.答: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是指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化或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的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组合。在多种生产要素(比如两种)的投入都可以变动的情况下,厂商的生产技术可以由等产量曲线来表示。而厂商的成本与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由等成本方程来表示。于是,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表现为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在成本既定的条件下,要实现产量最大化,生产要素投入量需要满足的条件为:
MRTSLK=PL/PK=MPL/MPK w.L+r.K=C 或
MPL/PL=MPK/PK
w.L+rK=C
这些条件说明,无论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还是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寻求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厂商,都将使生产要素的数量组合选择在每单位成本购买的要素所能生产的边际产量相等的组合丘。同时,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也是厂商利润最大化的选择。
20.答:脊线是指由所有等产量曲线上的资本密集界限和劳动密集界限形成的两条曲线。或者说“脊线”是由不同生产规模下的体现“劳动密集界限”或“资本密集界限”的点组成的轨迹。由于等产量线的斜率表示不同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因此,脊线是指所有斜率为正和斜率为负的等产曲线的分界点的轨迹,它是生产要素替代的临界状态。如图4—4所示。
图4—4脊线及生产的经济区域
在由劳动密集界限形成的脊线OA上有:MRTSLK=0。在该脊线以下区域,等产量线的斜率为正,当资本投入量不变时,劳动投入增加的边际产量为负值,说明在此区域中,当资本投入量固定在生产某一既定产量所需的最小数量时,增加劳动投入量反而减少产量,减少劳动投入量就可以增加产量,而且,可以将产量一直增加到既定的产量水平。否则,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必须同时增加,才能实现既定的产量水平。
在由资本密集界限形成的脊线OB上有:MRTSLK=∞的性质。同理,在该脊线以上区域的资本的边际产量为负值,因此,在此区域内,当劳动投入量固定在生产某一既定产量所需的最小数量时,增加资本投入反而减少产量,减少资本投入就可以增加产量,而且,可以将产量一直增加到既定的产量水平。否则,只有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必须同时增加才能实现既定的产量水平。
所以,合乎理性的生产不可能进行在脊线以外的区域,而只能进行在脊线以内的区域AOB,该区域内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为负,劳动和资本存在相互替代关系,是生产的经济区域。至于理性的生产者到底在生产经济区域中的哪一个点进行生产,这需要结合生产成本作进一步分析。
21.答: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是指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所选择的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范围。在短期内,如果只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可以改变,则该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位于平均产量最大值点和边际产量等于0的点之间,如图4-5所示。
图4—5 TP、AP、MP曲线及其相互关系
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在L2与L3之间。
在L2的左边,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意味着每增加一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大于每单位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所以,理性的厂商不会将可变要素投入量停止在目前的水平上,还会继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以进一步增加总产量。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相对于不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而言,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对不足,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将会增加总产量。
在L3的右边,边际产量小于零,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会使总产量下降,理性厂商不会在此阶段进行生产,自然会减少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因此在L2与L3之间的区域是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
在长期内,所有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以变动的。假定有两种投入要素K和L都是可变的,那么,两种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是等产量曲线斜率为负的区域。如图中OB和OA之间包含的区域。
图4—6脊线及生产的经济区域
以Q1等产量曲线为例,要素L的投入量超过a1和要素K的投入量超过b1,那么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同时减少L和K的投入量来实现。因此理性的厂商会把投入组合限定在要素L和K的边际替代率为负的区域。
22.答:边际技术替代率指在等产量曲线上两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比率。它表示增加一单位某一种生
产要素的投入量所可以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当不同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的时候,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的时候,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替代的其他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逐渐减少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可以利用劳动替代资本为例说明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原因。随着劳动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逐渐下降。而此时资本的使用量不断减少,从而边际产量逐渐上升。因此,随着劳动对资本的不断替代,作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与资本的边际产量之比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
23.答: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的确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和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分析工具是等成本方程和等产量线。等成本方程是在要素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厂商花费相同成本的所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轨迹。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能够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点的轨迹。等产量曲线距离坐标原点的距离的大小表示产量水平的高低,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可能相交,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是由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的切点决定的。即满足如下方程: MRTSLK=w/r C= w.L+r.K 或者
MPL/w=MPK/r C= w.L+r.K
尽管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或者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只是厂商实现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但是寻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必然按照这一原则确定生产要素投入量,即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与厂商利润最大化目标一致。这是因为当产品价格P、要素价格w、r既定的时候,厂商获得最大化利润的问题归结为: max(PQ-C)=max(PQ-w.L-r.K) 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
MPL/w=MPK/r
这和生产扩展线方程一致,所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必然会在生产扩展曲线上选择投入组合。
七、论述题
1.答: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基本内容可以表述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在连续地等量地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它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一特定值时,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