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练习与参考答案

两者关系:核基因可以引起质基因的突变,质基因的存在决定于核基因,但质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够决定遗传性状的表现。 6、(P278、P281)

7、A、质遗传型(细胞质控制)

B、质核互作遗传型(应用价值最大)(质与核共同控制) C、核遗传型(核基因控制) 8、p289-290 9、形态学鉴定:

个体大小特别小,可能是单倍体。 细胞学鉴定:

鉴定染色体数是否正常?染色体配对是否正常?

F1育性表现,可育——隐性;不育——显性?进行不同亲缘材料杂交? 遗传学鉴定:

改变生物环境条件:育性改变? 10、aabb ⅹAaBb

(ab ) (AB Ab aB ab ) 可育 不育

(两对基因互作,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存在就表现不育,必需两对基因都是显性时可育)

11、(提示:显性雄性核不育,MsMs,F1,Msms,低育性,自交后不育:可育=3:1,与可育亲本msms回交,不育:可育=1:1)

第十三章 数量遗传(习题)

1. 解释下列名词:

广义遗传率 狭义遗传率 近交系数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主效基因 微效基因 修饰基因 表现型值 基因型值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2. 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区别在哪里?这两类性状的分析方法有何异同? 3. 基于对数量性状遗传本质的理解,叙述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假说的主要内容? 4. 叙述主效基因、微效基因、修饰基因对数量性状遗传作用的异同之处。

5. 什么是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及上位性效应?它们对数量性状的遗传改良有何作用? 6. 什么是广义遗传率和狭义遗传率?它们在育种实践上有何指导意义? 7. 根据下表资料估算其广义遗传率和狭义遗传率。

世代 P1(矮脚南特) P2(莲塘早) F1 F2 B1 B2 平均数(X) 38.36 28.13 32.13 32.49 35.88 30.96 方差(s) 4.6852 5.6836 4.8380 8.9652 9.1740 5.3804 28. F1杂种优势表现在那些方面?影响杂种优势的强弱有哪些

第十三章 数量遗传(参考答案) 2.

杂交后代中不能得到如同质量性状的明确比例——需对大量个体进行分析研究——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平均效应、方差、协方差等遗传参数——发现数量性状遗传规律。 质量性状:进行分类,确定明确的分离比例。 3、A.决定数量性状的基因数目很多; B.各基因的效应相等;

C.各个等位基因的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或无显性或有增效和减效作用; D.各基因的作用是累加性的。

4、主效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效应较大的基因;

微效基因:控制数量性状的每个基因对表现型的影响较小; 修饰基因:基因作用微小,但能增强或削弱主基因对基因型的作用。

5、加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间以及非等位基因间的累加效应,是上下代遗传中可以固定的分量,所以在实践上又称为“育种值”。这是在育种工作中能够实际得到的效应。

显性效应是由一对或多对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互作)产生的效应,属于非加性效应部分,称为显性离差。是可以遗传但不能固定的遗传因素,因为随着自交或近亲交配以及杂合体的减少,显性效应也逐代减少。但显性离差可以反映F1的杂种优势,所以是产生杂种优势的主要部分。

上位性效应是由不同基因位点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互作)对基因型值所产生的效应,也是属于非加性的基因作用,同样与杂种优势的产生有关。

6、广义遗传力:指遗传方差(VG)在总方差(VP)中所占比值,可作为杂种后代进行选择的一个指标

7. 直接代入第6题公式,即可。 8. P333-334

第十四章群体遗传与进化习题

1. 解释下列名词:

孟德尔群体 基因库 基因型频率 遗传漂变 生殖隔离 地理隔离 2. 什么是生物的进化?它和遗传学有什么关系?

3. 拉马克和达尔文对于生物的进化有什么不同看法?他们的进化观点还存在哪些不合理性? 4. 什么是自然选择?它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怎样? 5. 什么是遗传的平衡定律?如何证明? 6. 有哪些因素影响基因频率?

7. 突变和隔离在生物进化中起什么作用?

8. 什么叫物种?它是如何形成的?有哪几种不同的形成方式? 9. 多倍体在植物进化中起什么作用?

第十四章群体遗传与进化(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名词:

孟德尔群体:个体间互配可使孟德尔遗传因子以各种不同方式代代相传——遗传学上称为“孟德尔群体”或“基因库 基因库 :一个群体中全部个体所共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

基因型频率 :基因型频率:指在一个群体内各基因型所占的比例,一个群体内由许多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所组合。

遗传漂变 :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中抽样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就会产生较大的误差,由这种误差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叫做遗传漂移

生殖隔离 :指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可能由许多原因造成

地理隔离:地理隔离指由于某些地理方面的阻碍而发生的。群体生活在不同的栖息地,彼此不能相遇。如海洋、大片陆地、高山和沙漠等,阻碍了生物的自由迁移、交配、基因交流,最后就形成为独立的种。)

3.拉马克:《动物学哲学》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原理——解释生物进化——认为动植物生存条件的改变是引起遗传特性发生变异的根本原因。否定选择的作用。 达尔文:否定获得性遗传。

核心是选择—— 作为选择材料的基础是种内个体间的微小差异。 自然选择——自然条件下个体微小差异的选择和积累。

∵ 种和变种内存在着个体差异和繁殖过剩现象——出现生存斗争——自然选择,这是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 人工选择——人类对这些变异进行多代的选择和积累、选育出新的品种。 5.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干扰,则各代基因频率能保持不变;

在任何一个大群体内,不论原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如何,只要经过一代的随机交配就可达到平衡。 当一个群体达到平衡状态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是:D=p,H=2pq,R=q。 当一个群体内正反突变压相等时即成平衡状态:

6.(突变、选择、迁移和遗传漂移)

8.物种是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也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元、 A.渐变式:在一个长时间内旧的物种逐渐演变成为新的物种,这是物种形成的主要形式。 渐变式的形成方式:

亚种——逐渐累积变异成为新种。 渐变式又可分为二种方式:

(1) 继承式: 指一个物种可以通过逐渐累积变异的方式,经历悠久的地质年代,由一系列的中间类型过渡到新种。 (2)分化式:指同一物种的不同群体,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态隔离——逐渐分化成不同新种。由少数种变为多数种。 B.爆发式:这种物种形成方式,不一定需要悠久的演变历史,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形成新种。

一般不经过亚种阶段——通过远缘杂交、染色体加倍、染色体变异或突变等方法——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新种。

2

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