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

2、研究内容 (1)文化源

(2)文化的传播与扩散 (3)文化景观 (4)文化生态 (5)文化区

二、中国文化地理区域

1、“多核”构造划分 2、“双核”构造划分 3、三大文化区域的划分

中国划分为沿海、内地与西部三大文化区。三大文化区内部,还可以划分出若干文化地理亚区。

§2 种族地理学 一、种族与种族的划分

1.种族的定义:种族是指在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发色、眼色、鼻型等)的人群,也称人种。

2.划分指标:(7个)

划分种族的标志:毛发、肤色、身高、头型、鼻型、血型、指纹 3.种族的划分

四分法:五分法:三分法 1)、以肤色为标志,1740年瑞典的林奈从生物学观点出发,将世界人种分为四类:欧洲人(白)、美洲人(红)、亚洲人(黄)、非洲人(黑)。

2)、采用综合指标,西方人类学的鼻祖布尔民巴哈(1725年—1840年)将全球人类分为五种:高加索人种、蒙古人种、非洲人种、美洲人种、马来人种。

3)、目前,国际公认的看法是将人类分成4大人种群和12个种族。主要人种是前三种。 (1)白色人种群 (2)黄色人种群 (3)黑色人种群 (4)棕色人种群

二、种族的形成与分布(重点)

第三纪是灵长类最发展的时代,约在100至300万年前的第四纪才出现人类。 关于种族的起源,最主要的有两种争论:

1.形成

1)多源论:4种人——源论。多源论者认为不同的物种起源于不同的祖先。 2)一源论:所有的人类种族是由一个共同祖先发展起来的 2、人类演化与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对肤色的影响

(2)地理环境对人类的鼻子、眼睛与毛发的影响

(3)社会生活环境及体育运动等,对种族的体型也有一定的影响。 3、分布(地理人种)

地理人种——地域人种——小人种 三、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

1、种族主义: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差异来解释种族之间文化差异,认为种族有优劣之分,优等种族高于劣等种族,并处于统治地位。

2、种族冲突:由于种族主义发展而来的种族歧视和暴力。 §3 民族地理学

25

一、民族

1.民族概念: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

2、民族的形成:民族属于历史的范畴,是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民族的形成一般要经过血缘家庭、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几个阶段。民族的出现是氏族部落制度瓦解的结果。

3、要素(特征) (1)共同的语言 (2)共同的地域

(3)共同的经济生活 (4)共同的心理素质 二、民族的地理分布 1、相关概念

民族的分布可分出形式分布区与机能分布区。 (1)形式分布区 (2)机能分布区

2、世界主要民族的分布

汉族、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巴西人、日本人、德意志人、比哈尔人、旁遮普人、墨西哥人、爪哇人、意大利族、朝鲜族。

3、中国各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现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2%以上,55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

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但汉族的人口大部分分布于东部地区。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很广,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0%—60%,主要集中于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为各民族相互交往、团结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民族过程与整合

1.过程:迁移与集聚过程中文化的传统与发展 2.整合

任何一个民族,很少能够完全与外界处于长期孤立的状态,而都要与其它民族的文化相接触,并受其影响,形成新的整合。

(1)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变化

(2)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与印第安人的整合 (3)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 四、民俗与文化

1、民俗:定义:民俗即民族的风俗,指民族在物资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诸方面的传统,为各族民众历代相传的民俗习惯。它包括建筑、服饰、饮食、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礼仪、节庆、以及审美情趣、思维方式。

2、特点:内函特征: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约束性

外延特征:承传性、变异性

3、民俗的形成

(1)自然地理环境是民俗形成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不仅直接形成不同的物质习俗,往往也是地域心理结构差异的因素并导致其他民俗的形成。

(2)民俗的形成与演变,是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3)民俗并非一成不变的。有的民俗不断被改革或淘汰,新的民俗又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4、民俗的特征

26

民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并影响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社会生活面貌。

(1)地域性 (2)民族性 (3)社会性

(4)传统性和变异性 (5)时代性

5、民俗与环境 (1)民俗的内涵

1)物质民俗:包括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交易等;

2)社会民俗:它包括村落、家族、社会集团、人生仪式、岁时习俗;

3)口承语言民俗: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谚语、谜语、民间艺术; 4)精神民俗:包括巫术、宗教、信仰、禁忌、道德礼仪、民间游艺。

(2)物质民俗中的民居、饮食、服饰最能反映民俗和环境的关系,在文化景观区中亦最容易辨别。

1)民居: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 2)饮食民俗:主食、副食 3)服饰文化

五、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大致有如下四种类型: (1)民俗观赏开发

这类开发属民俗旅游资源的静态开发,可以让旅游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2)民俗活动开发

这类开发属民俗旅游资源的动态开发。民俗活动可使旅游者身临其境,获得亲身的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

(3)民俗服务开发

它属于民俗旅游资源的劳务开发。不仅可以丰富民俗旅游的内容,并能营造出浓郁的民俗环境与气氛。

(4)民俗商品开发

这类开发属于民俗旅游资源的产品开发。民俗商品的开发,一般采用传统的制作工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文化意蕴丰富,收藏价值较高,其纪念意义更不可低估。

§4 语言地理学 一、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1.语言的产生:劳动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 2.语言的本质特征 3.语言的发展

①英语:重要国际语言 20%人口

②汉语: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七大方言)

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 二、语言分类与分布(重点)

1.语言语系:语系——语族——语友——语种 2.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三、语言的扩散与影响(重点)

1.传播特性(6个)

外延性和连续性、距离衰减性、层次性和阶层性、复合性、竞争性和同化性演化性 2.传播影响因素

27

1)地理原因 2)行政区划 3)人口迁移 4)经济条件

3.扩散方式及结果(6种) 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语言 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语言

3)新来移民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消失 4)新来移民维持自身语言形成语言岛 5)新来移民在新的环境下形成新的语言 6)多语言国家出现 四、语言景观

1.世界文字及特点

1)文字的本质特征P255

文字是记录语音的书写符号,是使语言取得书面形式的体现者,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是语言发展的必然产物,使语言反映的文化得以保存、传播和发展。

2)形成特点 2.地名景观

1)作用:解释功能:分析文化空间扩散过程

社会功能:加强区域公众文化认同

2)主要地名景观:

中国:反映自然环境、经济活动、历史、民族文化、意愿 美国:反映民族文化、地理信息、地理特征 其他国家:反映历史文化、历史环境 §5 宗教地理学 一、宗教的产生

1、宗教的含义

宗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意识形态,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2、宗教的形成和本质特征 (1) 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1). 认识根源 2). 自然根源 3). 社会根源 (2)、宗教的本质特点

宗教的本质特征是信仰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认为它主宰着自然和世俗社会,这种超自然的力通过人格化而变成神灵,成为信徒的崇拜偶像。

3、宗教的作用

1)宗教的积极作用

宗教的积极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解释自然与社会环境,增强社会团结,协调社会步伐。

2)宗教的消极作用

宗教的消极作用在于宗教的本质,表现于人们对异己力量的顺从和屈服,这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3)宗教在当今世界中的作用

宗教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对外交往中,都有强大的影响和作用。宗教成为国

28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