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

c.交通运输

d.水源资源开发利用 2.影响领域和后果

a.固体机械搬迁 b.水循环和水平衡 c.生物平衡与分布 d.化学元素迁移 e.热量平衡

§3 当前人关所面临的环境问题(重点)

(当代全球环境变化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比较公认的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加速发展的工业化、都市化和人口增长;发达国家以高消费为代表的“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等等。

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1)以采集、狩猎为主的原始社会,主要的“环境问题”是随着人口增长和乱捕乱采造成的生活资料缺乏引起的饥荒。

(2)700—800年前,人类使用煤炭作能源开始造成环境污染。

(3)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环境污染形成公害并成为社会问题。 (4)19世纪末,环境污染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当时英国环境污染最严重,从1850年起,泰晤士河水生生物绝迹,许多河流成为臭水沟。

(5)20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使得环境污染与日俱增,接连发生了“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等好几起大气污染公害事件,造成大量居民患病和死亡。

(6)20世纪50—60年代,石油和煤炭的生产量、消费量急剧增加,废气引起的光化学烟雾危害日趋严重。同时,在日本等国还发生了“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等多种震惊世界的公害病。另外,由于石油远洋运输及海底采油,石油对海洋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新的污染不断出现,如由原子能利用、核动力发展带来的放射性污染;农药等有机化学物质大量生产、使用造成的有机氯农药污染等。

3、环境问题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环境问题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主要表现在: (1)保护人类环境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

(2)环境和资源问题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国际不安定因素,是未来国际冲突、动乱的一个主要渊源。

(3)当今世界上两大国家集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环境保护上存在很大矛盾和分歧,影响世界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更影响到人类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二、当代全球环境变化问题(重点) 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

①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相对缺短 ②索取与回报失衡,地球承载力 2.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破坏

①森林资源破坏,原始森林在消失 ②不适当的土地利用加速土壤侵蚀 ③水资源危机

④生物多样性减少与物种灭绝 ⑤矿产资源耗竭

17

3.环境污染与环境退化

①污染的种类:大气/水污染/生产/生活/放射性污染 ②环境退化:

a.表现:荒漠化、环境污染、森林锐减,生物资源减少、自然灾害频发 b.后果:生态系统失衡,引发环境公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危害健康

4.发展失衡

经济加速发展,发展失衡突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也不平衡。

①发达国家:过量消耗了世界资源,却没有对由此产生的环境后果承担相应有的责

任。

②广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贫困、环境恶化多重压力。(泡沫经济、金融危

机、民族纠纷、不同文化制度的冲突)

三、中国面临的环境挑战

1、城市大气污染严重 :我国城市以粉尘和二氧化硫为主的煤烟型大气污染十分突出,大气中氟的污染也很严重。

2、水资源的污染不容忽视:由于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长期使用化肥、农药,造成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的污染已十分严重。

3、固体废弃物的危害:固体废弃物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矿业固体废弃物、城市固体垃圾等。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大幅度增加。,进入环境中固体废弃物,会造成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每年由于固体废弃物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百亿元。

4、城市噪声污染严重 :我国城市的噪声危害也相当严重,交通噪声是城市污染的主要噪声来源,甚至中小城市的交通噪声也日益严重。噪声降低工作效率,增加意外事故,造成很大经济损失。我国有一半的城市噪声超过75分贝,有30%的职工在危害健康的噪声条件下工作,有40%的城市居民在超过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条件下生活。

§4 环境保护

一、环境保护的含义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研究污染与环境保护的根源、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控制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环境保护与环境支持

二、保护环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正确认识我国的环境问题

2、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三大基本国策之一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经把环境保护、计划生育、保护耕地列为三大基本国策。 (1)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2)走低能源、低消耗的发展道路 (3)西部大开发的环境忧思

思考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贫困山区环境保护的意义。 CP5 行为地理学 学时:2学时 教学要点:

? 了解行为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 熟悉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熟悉人类活动的空间行为 §1 行为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研究对象

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科学。 二、行为地理学的产生及其背景

18

1、产生 : 2、背景:

20世纪60年代新崛起的计量地理学使其准确性增强,预测性提高。 其次,行为地理学是人文地理研究人类活动的需要。 三、行为地理学的发展变化

1、行为地理学由方法论科学向理论科学迈进 2、行为地理学研究方法和内容的变化 3、行为地理学理论和方法日趋完善 §2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一、基本概念

1.知觉: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客观事物的个别方面,个别属性反映 认知:心理学术语,依赖知觉(广义)、感觉(狭义)进行推理,思考进一步了解事物的

实质。

物象:指客观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头脑中的形象,称心象。

行为:以外界物象的基础的思维产物,即对外界的刺激反映的信息,进行知觉、变换、

评价作出的决策产生的行为。

决策:制约人类行为的决定 二、原理:

树木(感觉)——森林(知觉)——林地(认知)——林区环境(物象) a.环境知觉——环境认知 b.地理物象(距离成规律)

c.物象评价引入(动机产生和决策形成的过程)→地理物象空间(空间形成) §3 人类活动的空间行为(难点) 一、概念:

1、行为空间:人类活动的地区限界,包括直接+间接活动空间 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

直接活动空间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经历的场所与通道,为人们通过直接的经

验了解的空间。

间接活动空间指人们通过间接交流所了解到的空间范围。 2、活动空间:人们日常生活中居住地地理构成的场所与通道

人类社会的日常活动行为主要涉及人们的通勤、购物、闲暇等活动行为,这些活动行为各自有一定的目的指向性,具有不同的空间行为规律,从而形成不同的行为空间。 二、研究内容:

不同种类的行为活动,其具体的行为空间范围又各有特征: 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2、 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1)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与购物行为空间

购物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为4种类型:马歇尔消费型(理智型)、巴甫洛夫消费型(刺激型)、弗洛伊德消费型(情绪型)、维布雷宁型(追求名望型)。 (2)商业环境和购物行为空间

所谓商业环境,是指商业空间的规模、类型、结构及周围设施状况等,商业环境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它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3)社会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消费者所处的社会阶层、经济收入、职业等,对购物行为空间有一定的影响 (4)居住地的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19

居住地的环境条件,包括居住地的位置、交通、自然条件等。 在购物决策上,消费者优先考虑在通勤地与沿交通线购物。

3、交际与闲暇活动行为空间:交际活动也是人类活动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非专职交际人员的交际活动受工作时间限制,只能在业余进行。 三、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规律(重点)

①迁移距离偏移(距离衰减规律:空间距离越近,活动机会越多,空间距离越远,活动机会越少。):

②迁移方向偏移规律:迁移行为受迁移地点,迁移机会与环境效应等影响,迁移活动在某些方向可能比其他方向移动得更远,从而产生迁移空间行为的方向偏移。一般情况下,不同城镇之间的迁移有等级之分。大部分迁移流发生于大城市之间,或中小城镇移民流向大城市。

思考题: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有何关系? CP6 聚落地理学 学时:8学时 教学要点:

? 了解聚落的含义

? 熟悉城市与乡村地理学的发展 ? 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1聚落

一、聚落起源与发展(重点) 1.聚落的概念

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常称为民居点。包括:乡村和城市 2.聚落(居民点)的产生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村与畜牧业分离(耕种)——人类固定居民点——聚落 3.城市的产生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成为城市 二、聚落地理学的发展

1.独立学科形成当前的聚落地理学:研究自然条件对聚落发展的影响,区位因素为主,

村落——城市地理

2.作为独立学科的聚落地理学:研究聚落成立的因子,发展迁移,条件,聚落内部差

异。加强城市地理研究(城市经济活、职能)(聚落地理学成熟的标志之一)

3.聚落地理学的计量化;运用数学方法揭示人文地理客体的物质运动规律,从定性—

—定量分析、计量化、模式化 三、城镇、村的划分 1.城镇的划分标准

a.国际:城市人口为指标,(法律确认的城镇地区的常住人口) b.我国

镇:2万人以上的镇,非农人口占10%,2万人以下的镇,2000人 市:非农人口6万以上,GDP2亿以上 2.聚落体系(难点)

①城市体系: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市的集合。(全

球性、地区性、日常性)

②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规律 a.首位城市法则:

城市首位度:一国中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的比值(2) 4城市指数:S=P1/(P2+P3+P4)(1)

2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