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

??形式上的多样性:物质/非物质,自然/人文 ??使用上的共享性:社会资源特征

??价值上的可变性:经济价值的不确定性;认知性;非旅游功能性

3.分类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将旅游资源分为6类74种基本类型。 (1)地文景观类。

(2)水域风光类。

(3)生物景观类。 (4)古迹类与建筑。

(5)消闲求知健身类。 (6)购物类。

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分类方法:

将旅游资源分为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从而将复杂的资源分类变得更加科

学、客观、准确、量化、简洁(资源描述十字质量控制方针)。(具体见国标资源分类表)

二、旅游地 1.定义

旅游地:是资源分布集中、设施完善、具有一定旅游经济结构和规模、由一定空间尺度和若干景区(点)组成、能满足旅游活动、具有一定经济结构和形态的旅游对象的地域组合(地理区)。(旅游目的地)一般包括旅游点、风景区、度假区等。

2.分类:

1) 风景名胜区 2) 自然保护区

3) 历史文化名城与古迹 4) 国家森林公园 5) 国家旅游度假区 6) 主题公园

三、旅游资源评价(重点) 1、评价内容

(1)旅游资源本身(价值)评价内容 (2)旅游资源开发评价内容

美学价值。即它能提供给旅游者的美感的种类及强度。 文化价值。即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科学价值。即它在大自然变迁或人类科学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历史价值。即它产生的年代及是否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所存文物古迹的数量。 环境质量。它直接影响旅游地的吸引力。

组合状况。指在同一旅游地内不同要素的组合或同一地域内旅游资源的分布、配置状况。 区位条件。它的优劣,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影响极大。

适应范围。指该项旅游资源能吸引哪种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能开展多种旅游活动或

仅能进行特定的旅游活动,以及一年中能够利用的时间长短。

旅游容量。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旅游活动的容纳能力。

开发条件。包括资源保存的完好程度,区位条件、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善

程度等。

2、资源评价方法 (1)、定性评价

这是一种描述性的评价方法,对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行开发利用。定性评价有一定的主观性,有很大的局限性。

37

1)客观定性评价(国标法)

A 赋分:依确定资源评价值构成赋分 B 计分:基本分100分,分配给各因子

C 等级划分:按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分为五级:

五级旅游资源:M≥90分 四级旅游资源:M≥75-89分 三级旅游资源:M≥60-74分 二级旅游资源:M≥45-59分 一级旅游资源:M≥30-44分 等外旅游资源: M<29分

D 评价成果处理:按资源评价等级进行资源形象陈述

2)主观定性评价:体验性评价,依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亲身体验进行定性评估 A 设计问卷表格

B 请游客按质量优劣顺序,填写旅游资源序号 C 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旅游资源评价系列 (2)、定量评价:

AHP法:层次分析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分成若干层次,在简单层次上逐步进行重要

性分析,将人的主观判断变成数量形式表达出来。

A 对研究问题进行因子分解和层次划分,构成“决策树” B 对决策树中每一层次构建判断矩阵(两两相比矩阵),求取对上一层次因

子而言各因子的重要性

C 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各因子的权重

D 通过一次(多次)结果反馈及专家意见征询,直到一致性检验达到满意为

止,完成评价模型权重排列

定量评价

从影响较大的罗森伯格和菲什拜因开始,逐渐形成了旅游地综合评价模型,可用下述

公式表达:

E= ∑QiPi(i=1,2,??n) 其中:E—旅游地综合评价结果 Qi—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 Pi--第i个评价因子的评价值 n—评价因子的数目

一般使用层次分析法来获取评价因子的权重与评价值,其基本思路是进行旅游资源定

性评价时,将几项主要标准按它隶属关系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因子,下一层因子为上一层因子的具体化,具体评价某项旅游资源还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赋予不同的数值,最后即可得到它的评价值。

案例学习:阴那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资源评价

§3 旅游者及其旅游行为分析

旅游产生的条件:有钱(金钱)、有闲(闲暇时间)、有趣(旅游兴趣) 一、旅游者

根据旅游者出游地的行政区域范围,可将它分为两大类:国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 二、旅游动机的分类及影响因素(重点) 1.旅游动机的分类

旅游动机是促使一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做何种旅游的内在考虑,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2.影响因素

38

(1)个人状况

(2)社会因素

三、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1.感知环境

影响旅游决策的感知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旅游地的旅游环境与客源地到旅游地的感知距离。

2.旅游偏好

1) 年龄。 3)职业。 4)学历。

3.最大效益原则

(1)最小的旅游时间比。有两种途径可求得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2)最大的信息获取量或最高的满意度。人们在选择旅游地时有两种倾向 四、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

1.基本层次--旅游活动最基本的层次为观光旅游。

2.提高层次--娱乐旅游和购物旅游为旅游活动的提高层次。 3.专门层次--这种旅游行为从属于某一特殊目的。

案例学习:兴宁市旅游总体规划—客源市场分析

§4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重点) 一、旅游对经济的影响

旅游需求活动的经济规律 1.旅游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1)可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

2)可以回笼货币,加速资金的周转,对防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安定民心 3)扩大就业

4)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地区差异 2.旅游对经济的消极影响

(1)可能引起物价上涨。

(2)可能导致产业结构发生不正常变化。

(3)过分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1.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1)旅游为民间外交的重要形式。

(2)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3)旅游可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4)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加速人类文明的进程。 (5)示范效应对社会文化的积极作用。 2.旅游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旅游污染”。

(1)大批旅游者在旅游旺季涌入某些景区,造成交通拥挤,人们摩肩接踵,导致生活空间缩小。游客触摸攀爬名胜建筑,影响其原始风貌和寿命。不适当地狩猎、采集、露营、野炊等,都会损害生态系统。

(2)旅游业可能会对旅游地居民的道德标准带来影响。色情、赌博与犯罪被认为是旅游业造成的灾难。

(3)激发起和当地居民的矛盾。

(4)文化商品化,成为赚钱的商品。

39

三、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积极影响:旅游不仅通过自身的活动促进、刺激了环境保护,并可提供经济手段使保护措施得以实行。旅游收入的一部分可用来投资维护风景区的环境质量与保护历史遗迹。

消极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可能加速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加速旅游资源的损耗。

因此,发展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的保护,在风景区建设中,应尽量减少破坏性建设。 思考题:1、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2、如何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3、旅游开发对区域有何影响? CP11 灾害地理学 学时:2学时 教学要点:

? 了解灾害的成因

? 掌握主要灾害的地理分布 ? 熟悉我国的主要灾害类型 §1 概述 一、灾害:

1.给人类生存带来灾害的现象和过程,含自然与人为灾害 2、度量:现象量→不能称灾害

被害量→有灾难和损失才称灾害(灾情) 3.分类(自然灾害):

1) 陆地灾害:地质局灾害、地貌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土壤灾害、生物灾害、

污染灾害

2) 灾害范围分: 全球性灾害、区域性灾害、微域性灾害 3) 灾害时间分:原生灾害、次生灾害

4) 灾害类型及发生体物理状态分:固体灾害、流体灾害、气体灾害、其它灾害 4.特征:潜在性和突发性、周期性和群发性、复杂性和多因性

5.成因:能量积累和释放、协调破坏、分布不均匀、沿面运动、通道运动、外因触发 6.规律:灾链规律、边际效应规律、时间规律 二、灾害地理学

1.概念:运用地理学的理论、观点、方法来研究自然灾害区域分布规律的学科。 2.理论基础:地域分异规律、系统结构理论、横向交叉观点

3.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比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立协作体系、

现代化手段

§2 部门灾害地理学(重点) 一、地质灾害地理学

1.地质灾害:含义:由于地球内营力作用引起的地壳变形、位移、地表物质运动产生

的有害过程和现象。

2.类型:固体灾害、流体灾害、气体灾害、超“自然力”灾害 3.地震:

a.特点:时空分布广、爆发时间短且难预报 b.成因:地球内力、自然外力、人为诱发 c.分布:环太平洋带、欧亚地震带、裂谷带 d.对策:积极预报,提高预报能力

4.火山

A分布:地壳脆弱的褶皱带、断裂带 B:对策:预报

4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