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2019届九年级第二次诊断性检测化学试题(解析版)

成都市武侯区2019年九年级第二次诊断性测试题

化学

注意事项:

1.全卷本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考生使用答题卡作答。

3.在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位号写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只将答题卡收回。

4.选择题部分请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出题年分请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的签字笔书写,体工整、笔迹清楚。

5.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6.保持客题卡清洁,不得折金、污染,破损等。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 23 Cl-35.5 Zn-65 Fe-56

第I卷(选择题,共42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速项符合题意)

1.成都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下列成都文化中不步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火锅文化 B. 蜀绣文化

C. 白酒文化 D. 邛窑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火锅文化中涉及物质的燃烧,物质在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蜀绣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蜀绣文化涉及丝线重新排列,刺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涉及化学变化,故B正确;

C、白酒文化中涉及到白酒的酿造,在酿造过程中的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邛窑文化涉及瓷器烧制,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的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B。 【点睛】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 向洗净的碎鸡蛋壳中加入食盐水制二氧化碳 B. 用酒精浸泡捣烂的某些植物的花瓣制酸碱指示剂

C. 用面粉、水、发醉粉(含碳酸氢钠和有机酸等)混合制作发面食品 D. 用空塑料瓶、小卵石、石英沙、活性炭、膨松棉等制作简易净水器 【答案】A 【解析】

【详解】A、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不能与食盐水反应,故A错误; B、某些植物的花瓣的汁液可作酸碱指示剂,可用酒精浸泡得到溶液,故B正确;

C、发酵粉的成分主要是碳酸氢钠,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可使糕点疏松且能中和掉多余的酸。用面粉、水、发醉粉(含碳酸氢钠和有机酸等)混合制作发面食品,故C正确;

D、小卵石和石英砂、膨松棉等能够起到过滤的作用,活性炭能吸附可溶性杂质、异味及色素,可以达到净水的目的,故D正确。故选A。

3.化学与生活、资源、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所述完全正确一组是 ①区分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振荡 ②植物叶片发黄——缺乏钾元素 ③废旧塑料随意丢弃—导致“白色污染” ④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导致酸雨 ⑤洗衣粉除去衣服上的油污—乳化油污 ⑥延长海鲜保质期——用甲醛水溶液浸泡 ⑦乙醇汽油作汽车燃料—一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⑧鉴别羊毛纤维和涤纶纤维——抽丝灼烧后闻气味 A. ①③⑤⑧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水样加肥皂水振荡,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区分,故①正确;

②植物叶子发黄,说明植物要补充氮肥,故②错误; ③塑料制品难以降解,随意丢弃会导致白色污染,故③正确;

④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导致温室效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导致酸雨,故④错误; ⑤洗涤剂中有乳化剂,具有乳化功能,能使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用洗涤剂去除衣服上的油污利用了乳化油污,故⑤正确;

⑥甲醛能使蛋白质变性,对人体有害,用甲醛水溶液浸泡海鲜,延长保质期,故⑥错误;

⑦乙醇汽油作汽车燃料,节约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没有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故⑦错误; ⑧羊毛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后有烧焦羽毛的味道,可用抽丝灼烧后,闻气味鉴别羊毛纤维和涤纶纤维,故⑧正确。叙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③⑤⑧,故选A。

B. ①②④⑤

C. ②③⑥⑦

D. ①④⑦⑧

4.铷与某些金属能制成熔点很低的液体合金,如图是铷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其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铷原子中子数为37

B. 铷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g C. 铷元素位于第四周期

D. 氧化铷的化学式Rb2O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7,表示原子序数为37;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为37,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37,故A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85.47,其单位是“1”而不是“g”,通常省略不写,故B错误;

C、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的质子数为37,核外电子为36,则该粒子为失去1个电子的阳离子,其原子核外应有5层电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周期数等于电子层数,铷元素位于第五周期,故C错误; D、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该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显-2价,铷和氧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Rb2O,故D正确。故选D。

5.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一半授予弗朗西斯·阿诺德,她首次进行了酶的定向进化研究。在人体内,氨基酸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合成蛋白质。脯氨酸(C5H9NO2)是人体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一。下列有关脯氨酸的说法低确的是 A. 属于氧化物 B. 由4个元素组成

C.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氢的质量分数

D. 由5个碳原子、9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物质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

B.根据脯氨酸(C5H9NO2)化学式可知,脯氨酸由四种元素组成,元素只讲种类,不论个数,故B错误; C.脯氨酸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12×5):(1×9)=60:9,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氢的质量分数,故C正确;

D.脯氨酸是由分子构成,一个脯氨酸分子由5个碳原子、9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D错误。故选C。

【点睛】在比较同一物质中各元素质量分数大小时,不一定将每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完全计算出来,可利用各元素的质量比进行比较,既快捷又准确。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