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梅光迪,胡先骕,吴宓。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稳健的文化抉择。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
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
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创造社:1921年6月。日本东京。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创造》《创造周刊》《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 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忠实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强调创作的“直觉”与“灵
感”,文学美感,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革命”,侧重自我表现,浓重的抒情色彩。
初期创作:郭沫若《女神》,郁达夫小说,田汉戏剧。
以1925年五卅为界
后期:“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新月社:1923年,北京。 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 由此产生新月诗派:1926年4月,徐志摩《晨报》开辟《诗镌》(代表刊物)
宣称:要把创格的新诗当做一件认真的事情做。倾向于自由主义,前期新月派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语丝社,浅草社,湖畔诗社。
胡适与周作人的理论贡献。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 理性精神的显现。 2. 感伤情调的流行 3. 是个性化的追求。 4.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第二个十年(1928——1937.6)
进入第二个十年的标志:1928年1月,全部共产党员作家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屯。+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文化批判》创刊。《创造月刊》突变。在上海共同倡导“革命文学”。
同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为核心的《新月》月刊创刊。“独立的原则”“健康的原则”“尊严的原则”。 此时期显著特征:1,五四时期的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文学主潮政治化。
2,革命文学运动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运用,决定此后面貌。 3.左翼文学兴发,多种倾向文学互竞,丰富30年代文学创作。
基本线索:国民党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提出“三民主义文艺”口号。发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文艺月刊》《民国日报》《觉悟》《前锋周报》《前锋月刊》
决定面貌的是(基本历史线索):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及其文学+民主主义,
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政治和文艺上倾向不同,分化)。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同盟军:自由主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所保留,不以反对现行制度为
目的。
民主主义:对现实社会制度批判。
革命文学论争:背景:1.现实政治的推进。
2,作家的思想自身的发展。
3,国际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影响。
创造社和太阳社VS五四时期已成名的作家,鲁迅,矛盾等
文学的工具论。对五四文学的全盘否定VS文艺揭示和认识生活的现实主义观点。 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主要观点:1.上层建筑随经济基础变化而变化,革命文学是历史的内在发展。
2、阶级社会里一切文学都有阶级性,无产阶级文学功利性要求。 3、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
4.作家要确定无产阶级立场与世界观。
左联:1930年3月。上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是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
常务委员:冯乃超,鲁迅,田汉等七人。成立大会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讲话。 刊物《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导报》《文学》 工作: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翻译,介绍,研究。 加强与世界文学,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创作方法的革新,新的现实主义的推行。 从苏联引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意义:1.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无产阶级文学)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了对中国文学运动的领导权,组织领导,把革命文学的发展纳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轨道。
3.分散的文学团体统一于左翼。革命的文学队伍。
文艺思想对立:
马克思主义VS自由主义 决定于:政治斗争尖锐。
特点:论争始终集中于文学的外部表现上,对内在的语言,形式等不深入。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主潮,自由主义文艺思潮起补充作用。
自由主义作家: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为艺术而艺术”“超脱现实”原则。
这两种文艺思潮的论争贯穿30年代。较重要的是: 左翼作家VS“新月派”
新月派(梁实秋)观点:人性论。(永恒的人性的文学,以人性的普遍存在论反对阶级论) 天才论。(一切文明是少数天才的创造,文明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优胜劣败的定律注定反文明的无产阶级被文明征服) 革命文学等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延续和发展,左翼文学“伤感的
革命主义”“浅薄的人道主义”
评价:保守倾向和贵族色彩,但也看到主流派的公式化,概念化弊病。
左翼与自由就“性灵文学”的论争: 论语派:1932年,林语堂,《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标榜“性灵文学” 特色:1.对内面灵魂的封闭性的自我审视与表现,绝对排斥自我以外事物。 2.强调人的性灵,自然本性流露,文艺摆脱社会约束,回到自然。
左翼VS京派
京派:30年代,北方作家群,朱光潜,沈从文。
《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阵地。 特点: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三大派别:左翼,京派,海派。
共同时代文学的特征:1.文学创作题材规模开拓,表现角度开掘。
2.文学形式为叙事,心理刻画艺术得到重视与发展。
3.个人风格,民族风格与时代审美特征的形成几乎同时。
第二个十年历史特点: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对民族灵魂开掘的历史深度,从历史潮流中吸取战斗激情和力的美。是中国现代文学日趋成熟的标志。
第三个十年(1937.7——1949.9)
特点:1.文学与战争救亡发生紧密联系。(最显著) 2.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学。 3.孤岛文学
战士形成的地缘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制约。分为: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上海“孤岛”
抗战初期: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救亡。
文协: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武汉。 名誉理事:周恩来,孙科,陈立夫。 老舍主持文协日常工作。理事中无鲁迅。 会刊:《抗战文艺》
口号:“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具体:文学创作共同的爱国主义主题和思想追求。 报告文学和通讯热门,诗歌向广场艺术方向发展。
各种大众化的文艺形式唱主角。
标志着: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国名党民族主义文学汇流,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
相持阶段:沉静下来,正视战争残酷,现实腐败,沉郁苦闷,对战争,民族前途的忧虑。
重新认识民族,自己,寻找民族振兴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