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新编辑】

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学生分析

《木兰诗》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环境,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诗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价值判断进行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又区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活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一些古汉语常识,包括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式句法。 ⑵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一些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⑶感受英雄人物花木兰身上的女儿情和英雄气,了解她的胆略和才智。 2.能力目标:

⑴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⑵体会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所具有的表达效果。

⑶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主人公花木兰勤劳勇敢、善良朴实、善解人意的性格,学习她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背诵整首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女英雄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3.了解一些文言句式;理解掌握互文、顶真等修辞手法。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法

学习本文可运用“人物形象分析法”。我们知道,优秀的文学作品关键在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的活动来揭示社会生活,体现作者写作意图。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先通过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的,反过来如果我们抓住了人物形象,将十分有助于我们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当然,这种分析法适用于我们对人物形象有所了解的文章,本文就是如此。

“木兰诗”讲的是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花木兰是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这一点妇孺皆知。“巾帼英雄”这一形象包括两方面:木兰是女性;木兰是英雄。木兰诗必然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首先看木兰如何走出闺房成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的。

诗中首先交代木兰从军原因:国有战事,家无男丁,木兰为国为父毅然从军,从女性走向军人是木兰迈向英雄的第一步。然后,写了十年沙场征战苦,归来赏赐百千强,可见木兰在十年戎马生涯中是多么勇武,得到天子接见,足见战功不一般,战场上出色表现成就了木兰。这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再来看诗中如何表现木兰女性特征的。文中一开始,写木兰当户织,惟闻其叹息,木兰也在愁;从军前木兰从东市、西市、南市、北市购买军需用品,写出了她精心、细心、考虑周到;“不闻爷娘唤女声”句,表现了她思念亲人;凯旋而归,“木兰不用尚书郎”,固然写她不慕权势,更主要的是木兰没有忘记自己的女性性别,坚决急切地要求返乡;木兰一进家门,就“著我旧时裳,对镜帖花黄”,这都紧扣女性性别,写出她思亲、细心、孝顺、爱美的特点。“巾帼英雄”四个字成就了木兰,也使本文成为古文中精品,流传至今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