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案之文言文翻译、断句

分析:此句的“晖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语序应调整为“晖于为吏刚”;“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刚正,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例2: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2009全国高考上海卷)

分析:此句涉及到省略句、被动句,这两者在此不讲。其中有一个定语后置句“里人疾周者”,要特别注意。全句翻译为: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墙壁)。

例3: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2010全国高考辽宁卷)

分析:划横线句是状语后置句,语序应调整为“于朝请”;划波浪线句是省略句,应为“留(其)戍安吉”(其中“留”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全句翻译为: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让他留下来防守安吉。

例4:吾为德请,财何为也?(2010全国高考浙江卷)

分析:划线句是宾语前置句,语序应调整为“财为何也”。全句翻译为: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例5: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2010全国高考天津卷)

分析:划横线的句子,是宾语前置句,应调整为“亦不虑之”。全句翻译为: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关注点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别记忆。

例1: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2010全国高考天津卷) .

分析:“意”是多义词,句中加点的“意”,在此怎样翻译?这就要回想一下“意”有哪些义项。在中学课内所学有下列义项:①心意、意图。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②意思、意义。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③神态、神情。如“目似瞑,意暇甚”;④情景、景象。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⑤意料、料想。如“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⑥猜测、怀疑。如“君子善谋,小人善意”。前面四项都是名词,将各义项代入原句显然不行;根据上下文,最恰当的理解应为“怀疑”。全句翻译为:陀汗王怀疑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

此句中还有一“竟”字该如何理解,请同学们思考。

关注点四、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1:主簿大惊,遽以白就。(2005全国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

5

即“遽以(之)白(于)就”。此句应译为: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例2: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2010全国高考广东卷)

分析:前一句省略了介词宾语,后一句省略了主语和一个副词,应补充为:今天以(之)授予,(予)不可(再)失也。全句翻译为:如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我们)不可以(再)丢失了。

关注点五、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 例1: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2010全国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河”,不是指一般的河流,而是特指“黄河”,这是在翻译时尤其要注意的。全句翻译为:皇上指挥军队度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向宋忠的军阵。

例2: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2010全国高考山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于是”不是现代汉语中表承接的一个连词,而是两个词,“于”是介词,“是”是代词,连用在一起有“在这时”之意。全句翻译为: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并且批评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劣)。

例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2010全国高考安徽卷)

分析:此句中“行李”是古今异义词,在此应理解为“使者”。全句翻译为:当时已经和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关注点六、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 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1:遂大困,寻死富阳。(2005全国高考山东卷)

分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为:就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例2: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2010全国高考广东卷)

分析:此句中“今天”和“授予”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今”是“如今、而今”之意,“天”时“上天、老天”之意;“授”是“授予、给予”之意,“予”是代词,代“我们”。全句翻译为:如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我们)不可以(再)丢失了。

(二)文言文断句 【真题回放】

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2010全国高考北京卷)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

6

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取材于苏轼《仁说》)

2、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2010全国高考广东卷)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3、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2010全国高考浙江卷)

其 述 前 载 无 违 旧 美 叙 中 世 有 协 时 事 而 末 及 鄙 黩 人 皆 奇 其 才 畏 其 笔

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的部分断句。(2010全国高考重庆卷)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为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方法步骤】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这种“一 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常见的对话语词:语、曰、云、对、白、言、道、谓 ★方法检验

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7

a.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呜呼哀哉、嘻等,前后都可断句;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b.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与(欤)、尔”等后面可断句;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c.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例: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是时、后、昔者、既已、既而、向者、俄而(俄顷)、方今、有顷(顷之、顷间)、乃今(乃今而后、而今而后)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

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注意:

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

点断。

★方法检验

1.有 志 矣 不 随 以 止 也 然 力 不 足 者 亦 不 能 至 也 然 力 足 以 至 焉 於 人为 可 讥 而 在 己 为 有 悔 尽 吾 志 而 不 能 至 者 可 以 无 悔 矣 其 孰 能 讥 之 乎 此 予 之 所 得 也。

8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