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案之文言文翻译、断句

广州卓越教育机构一对一

高三语文学案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断句

一、 思维导图

二、 粤题纵览

【20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

1

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

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5.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2

三、 课内精讲 (一)文言文翻译 【真题回放】

1、2012年浙江卷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3分)

(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4分)

2、2012年山东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4分)

(2)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3分)

(3)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3分)

【翻译原则】

要翻译好文言句子,我们需牢记三原则,即清末著名学者严复的“三字经”——信、达、雅。“信”,就是翻译时要忠于原文,准确、贴切地表达出原文的意义;“达”,就是要求译句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所谓“雅”就是要求遣词造句要表现原文文笔优美的特点,富有表现力。就我们高中生而言,在文言文的翻译上要达到“雅”的水准,可能只是一种美好愿望和目标追求;但是对于前两点,却是通过努力可以做到并必须做到的。

【翻译方法】

翻译文言文,无论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要本着翻译的三个原则,其具体方法可用七个字来概括。 1、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名、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等都须保留下来,不必变动。如“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鸿门宴?),翻译时只需翻译“使”和“召”,其他照抄不变。

2、对 在实词的翻译上,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要对译为双音节词。如“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翻译时把“亲”译为“亲近”,把“信”译为“相信”或者“信任”。又如“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其中“增”“旧”“制”分别翻译为“扩大”“原来的”“规模”。

3、拆 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节词,对这类词语应拆开翻译。如“芳草鲜美”(?桃花源记?),其中“鲜”译为“新鲜”“鲜艳”,“美”译为“美丽”,而不可以当作“鲜美”(滋味好)来理解。这类词语在古汉语中较多,例如“妻子”“卑鄙”“交通”“前进”“无论”“虽然”等等,在翻译时都要拆开解释。

3

4、增 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补充的内容。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鼓”是名词作动词,译为“击鼓”,“再”“三”的后面都省略了“鼓”,翻译时应在“再”和“三”之后补上“击鼓”。

5、删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示停顿,或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或充当倒装句的标志等等,现代汉语中也没有合适的词翻译它们,可删除不译。如“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没有实在意义,只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可删除。另外,句子中含偏义复词的,要根据文意和句意来删除其中的衬字。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可删除。

6、改 如果直译不能准确表达原意时,就需要意译,即采用“改”这种方法。此时往往涉及一些典故、特殊说法、修辞手法等,若按字面意思翻译,就会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要换成今人能懂的合乎情理的语言。如文言文中的“下车”“乞骸骨”“东曦既驾”应分别理解为“上任”“请求退休”“太阳升起来了”。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不能理解为““秦朝的明月照着汉代的关塞”,而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关塞”。

7、调 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例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应为“凌茫然万顷(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特别关注】

文言文翻译为高考常考题,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会发现以下六个方面特别值得大家关注:

关注点一、词类活用

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2010全国高考天津卷) .

分析:句子加点的“衣”(读yì)在此是名词作动词,有“穿、穿上”之意;加点的“袖”在此是名词作动词,应理解为“用袖子藏着”。另外,全句翻译为: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用袖子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例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

分析:句中加点的“上”在此是名词作动词,有“上书、上奏”之意。全句翻译为: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记:“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 例3:至是重往,百姓安之。(2010全国高考安徽卷) .

分析:句中加点的“安”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以??为安”“感到安心”之意。全句翻译为:直到这次重新往来,老百姓才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常见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等,常受命题者青睐。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辨别出其句式类型,然后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会出现翻译错误。同时也要注意一些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例1: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高考广东卷)

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