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词解释:
1. 累积频率:大于或等于某一流量值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 2. 输沙率:单位时间内通过过河流断面泥沙的重量。 3. 降雨强度:单位时间的降雨厚度。 4. 河流长度:河源到河口的距离。
5. 河流的流域:河流断面以上的积水区域。
6. 河流的基本特征包括:河流横断面,河流长度,河流比降。 7. 水文现象特征:周期性,地区性,偶然性。
8. 重现期:等量或超量值随机变量在多年观测中平均多少年或多少次可能出现的时距。 9. 设计流量:对应于设计洪水频率的洪峰流量。
10. 平均流量:反映了流量系列的平均水平;变异系数:表征各流量对于平均流量的变化差异程度;偏差系数:反映各流量偏离平均流量的不平衡性。 11. 分水线:流域的周界。
闭合流域: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相重合的流域 非闭合流域:地面与地下分水线不重合的流域
12. 径流: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路径(流域地面或地下)流动(向河川、湖泊、水库、洼地)的水流。包括:降雨过程,流域蓄渗过程,坡面漫流过程,河槽集流过程。径流形成过程:自降雨开始到水量流过出口断面的过程。河川径流: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汇入河槽并沿河槽流动的水流。地表径流:沿地表流动的水流。
13. 稳定入渗:降雨开始入渗较快,随着降雨量的不断增加,土中水分逐渐趋于饱和,入渗强度逐渐达到一个稳定值。
14. 流域蓄渗:植物截留,入渗,填洼的整个过程。
15. 坡面漫流:流域蓄渗过程完成后,剩余雨水沿坡面的流动。
16. 河槽集流:坡面漫流的雨水汇入河槽后,顺着河槽由小沟到支流,由支流到干流,最后到达流域出口断面的过程。 17. 汇流参数:反映下垫面因素对坡面漫流和河槽集流的影响。相当于单位流量和比降为1时的流域汇流速度。
18. 损失参数:雨水经植物截流、土壤入渗、地面填洼、蒸发等物理作用后,剩下的雨水形成径流,雨水的损失常用流域平均损失率估计。 19. 暴雨中心:流域内一次降雨强度最大的地方。
20. 糙率系数:与糙率互为倒数,用以表征河床粗糙程度的系数。 21. 比降:在中泓线上单位长度的水面落差。
22. 中泓线:河流横断面中最大水深点顺流方向的连线。
23. 悬移质:洪水中悬浮于水中向下游运动,颗粒较小。推移质:在河床面上呈滚动、滑动、跳动等方式向下游运动,颗粒较大。床沙:河床上静止不动的泥沙,颗粒最大。 24. 造床流量:用一个与多年流量过程的综合造床作用相当的流量作为代表流量 25. 纵向变形:河流上、中、下游发育成长。 横向变形:河湾螺旋流引起横向变形。
26. 河床的自然演变:洪水中的泥沙在不停的运动,输沙的不平衡性引起冲刷和淤积,构成了河床的自然演变。
27. 河相关系:河床的几何形态与水力、泥沙条件之间的关系。反映河床稳定性程度。 28. 泥沙起动:河床上的泥沙在水流作用下由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的现象,称为泥沙的起动。
起动流速:床面泥沙由静止到运动的垂线平均速度,称为床沙起动流速。 行近流速:桥墩上游不远处,未受绕流影响的墩前天然流速。
冲止流速:河床冲刷停止时的流速。
29. 冲刷线:河床各处冲刷最大深度连线,即冲刷线(河槽稳定主泓不摆动) 30. 冲刷系数:桥下需要的过水断面面积与桥下供给的过水断面面积之比。 31. 全面汇流,出口断面处的设计洪峰流量是全流域所形成。 部分汇流:出口断面流量是部分面积汇流
32. 自由式出流:桥下河槽的天然水深h ≤ 1.3hk(桥下临界水深)的水流; 淹没式出流: h > 1.3hk
33. 无压式涵洞水流:通过涵洞内的全部长度都有自由水面,称为无压式涵洞水流 半压力式:水流充满洞进口断面,但洞内全部或部分有自由水面,称为半压力式。 压力式:水流充满整个涵身,洞内没有自由水面,呈有压力流动,称为压力式。 34. 形态勘测的目的:利用历史洪水水文资料推求相应的洪水流量。 简答题:
1. 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