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讲究教法
儿童学习语言有两种途径:一是模仿,二是强化 三、鼓励言语创造性
1、儿童在学习和使用语言中的创造性是不可低估的。 2、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创造。
3、儿童在学习语言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还表现在,他在对成人言语活动的反馈中,会暗示甚至影响成人特别是父母对她所用的语言
四、培养“前读写”兴趣
13、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有哪些阶段及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表现怎样? (一)出生的自言自语的出现
1、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内部言语发展的初级形态,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内部言语的过渡形态。
2、从形式上看,内部言语的特点是不发出声音。
3、从功能上看,内部言语的特点是不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对自己的言语。 4、幼儿出声的自言自语也包含对别人说话的性质。
(二)幼儿的自言自语的形式
1.游戏言语
这些言语的特点是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的情感和表现力。 2.问题言语
这些言语的特点是比较简单、零碎、常常在遇到困难时出现,或表现困惑、怀疑、惊奇等等
14内部言语的特点?p250
1、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内部言语发展的初级形态,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内部言语的过渡形态。
2、从形式上看,内部言语的特点是不发出声音。
3、从功能上看,内部言语的特点是不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对自己的言语。 4、幼儿出声的自言自语也包含对别人说话的性质。
15、为幼儿创造言语交往的条件p258 1.亲子之间交往
④ 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及早对孩子说话 ⑤ 养成对孩子言语的敏感性。 ⑥ 善于倾听幼儿的谈话 2.同伴之间的言语交往 ①要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地与同伴交往。在和同伴的游戏中,或合作完成某项任务中,幼儿会自然地用言语交往。
②幼儿之间用语言沟通和互相学习语言,比幼儿与成人进行言语交往和向成人学习语言更为容易
3、师生之间的言语交往
①教师要特别注意创造言语交往的条件。在日常相处中有意识的多和幼儿交谈 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言语活动的双向交往。
25
十六、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P243~247)
答:(一)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白言语的发生
(1)儿童的语言最初是对话式的,只有在和成人互相交往中才能进行。
(2)幼儿期对话言语有进一步发展。幼儿不但能够回答问题,而且为了协调行动
能够在对话中与人商议。
(3)对话言语的发展,是和儿童与成人关系的变化,以及儿童活动的发展相联系
的。
(4)独白言语是在幼儿期产生的。 (5)3~4岁幼儿主动将是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但是在集体(如班级)面前讲话时,
往往不大胆、不自然。
(二)情境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 (1)3岁前儿童的言语主要是情境言语。 (2)3~4岁幼儿的言语仍带有情境性。 (3)4、5岁幼儿说话常常是断断续续的,不能说明事物现象、行为动作之间的
联系,只能说出一些片段。
(4)6、7岁儿童已能完整地、连贯地说话,开始从叙述外部联系发展到叙述内
部联系。
(5)随着年龄增长,情境言语的比重逐渐下降,连贯性言语的比重逐渐上升。 (三)讲述逻辑性的发展
(1)主要表现在讲述的主题逐渐明确,层次逐渐清楚。 (2)3~4岁幼儿的讲述常常主题思想不明确,层次不清。 (3)幼儿的讲述往往是单纯对现象的罗列,主题不突出。
(4)幼儿言语表达的顺序性、完整性、逻辑性在3~4岁时发展较快,4岁与5岁
差别不大。
(5)5~6岁儿童在看图讲述中往往讲述过于具体和琐碎,妨碍了突出主要的情节。 (6)对幼儿来说,单纯积累词汇是不够的,幼儿讲述逻辑性的发展需要专门培养。 (四)掌握言语表情技巧 (1)语气的掌握 (2)口吃的心理因素
1、口吃的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 2、幼儿的口吃还可能来自模仿。
第九章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1、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P263~266)
答:(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1)情绪不只是心理活动的伴随现象或副现象,它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
组织者。它的这种作用在学前儿童身上更为突出。
26
(2)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的作用非常明显。情绪直接知道这学前
儿童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学习,不愉快则导致各种消极行为。 (3)虽然同样是学说话,在不同情绪影响下,学习效果并不相同。
(4)强制会使孩子们产生不良情绪,而适合幼儿需要的措施,则使他们产生良好
的情绪从而表现出积极的行动。
(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和认知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前儿童心理过程中也有明显
的表现。儿童的情绪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 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迟作用。学前儿童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 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所左右。 (1)情绪对儿童认知和智力发展的作用
1、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
2、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和惧怕之间浮动。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探究活动,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
3、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为“U”字形关系,即适中的愉快情绪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这时起核心作用的是兴趣。
4、惧怕和痛苦的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为直线关系,即惧怕和痛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
5、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
(2)对记忆的作用,有美感情调色彩的词和有恶感的词相比,前者识记效果明显
地好,保持效果更显著。
(3)对语言发展的作用,儿童最初的话语大多是表示情感和愿望的。此时言语的
情感功能和指物功能不分。用情绪激动法可以促进儿童掌握某些难以掌握的词。
(三)情绪对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
(1)情绪对人类适应环境有重要作用。
(2)儿童对环境的适应主要通过交往。
(3)成人对新生儿的了解,几乎完全依靠他的表情动作。
(4)情绪有信号作用,能够向别人提供信息交流,情绪往往不是单向的表达,而
大多数是有沟通对象的。
(5)身体和四肢的动作和活动,来表达情绪。 (6)情绪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特点是有感染性。 (四)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2、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P269~277)
答:(一)情绪的社会化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二)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
(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
27
(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
(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 (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 (三)情绪的自我调节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3)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3、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趋势的表现 P270-272
(l)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4、情绪的自我调节化发展趋势 P275-279
答:从情绪的进行过程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随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越强。这种发展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
(l)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3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5、学前儿童情绪的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p269
一、情绪的社会化
(l)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二、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 (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 (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 (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 (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
6、原始情绪的种类?p267 一、怕1、大声2、失持 二、怒 三、爱
7、学前儿童高级情感发展的表现?p284
一、道德感 二、美感 三、理智感
8、学前儿童的基本情绪表现 一、哭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