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之修辞手法
修辞方法即修辞格,它是修辞上具有特定表达功能的结构方式,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逐渐定型化的语言格式。它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句子的调整上。它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但必须用得恰当、贴切,否则将有损句子乃至文章的表情达意。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于对于基础类型的修辞方法理解并学会正确使用,主要类型有:比喻、比拟、夸张、反问、设问、借代、对比等。
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A.回望兰亭,难忘残园雨锁,难忘清波泛舟,难忘竹林漫步??(排比 ) B.“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引用)
C.林子里很多地方还积着厚厚的雪,高山杜鹃花却等不及,径自开了起来。(拟人) D.每到冬季,流动的飞瀑凝固成一根根冰柱,仿佛一把巨大的竖琴,奏出美妙的乐章。(比喻)
E.“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你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反复)
F.“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设问) G.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反问)
H.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
1
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拟人、反复、排比) I.他种的瓜很甜,几十里外就闻到瓜香了。(夸张,强调了瓜的特征,突出了瓜的香甜) J.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对偶、夸张,说明行军之神速)
(一) 比喻
1. 概念: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2. 结构: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1甲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3.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4. 种类:明喻、暗喻和借喻。 (二) 比拟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童话等经常使用比拟的辞格。 (三) 夸张
1. 概念: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可分为\普通\类和\超前\类。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
2
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指为了启发读者或听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
2. 作用: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四) 反问
概念: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换句话说,它是用肯定或否定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否定或肯定的含义。反问是无疑而问,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因此,反问句不同于一般问句。反问的语气要比直陈句强劲有力,有利于表达鲜明的爱憎态度,是政论体中常用的辞格。 (五) 设问
1. 概念:设问就是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1提醒注意,引起思考。○2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2. 作用:○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者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注意: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2反问的主要作用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主要作用是提出问题以引起注肯定或否定的内容。○意,启发思考。
(六) 借代
1. 概念: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
1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2使文笔简洁精练,语言富2.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