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复习题

被动性体温升高

如:体温调节中枢损伤、甲亢、皮肤鱼鳞病,先天性汗腺缺

陷,环境高温等

3、试述EP引起机体发热的机制 答:

EP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体温调节中枢的热敏神经受体 (发热中枢正调节介质)下丘脑局部的PGE、cAMP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 交感神经 运动神经 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骨骼肌收缩产热增多

发 热

4、简述DIC发生时,机体进入高凝状态的机制

答:1、组织严重损伤:损伤的组织、细胞暴露出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

凝血系统

2、内皮细胞受损胶原暴露激活XII因子启动内原性凝血系统;同时通

过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3、血细胞大量破坏,释放ADP使血小板被激活。并释放红细胞素起

到类似组织因子的作用

4、促凝物质(如羊水、胰蛋白酶、某些蛇毒)进入血液激活凝血酶原

转变为凝血酶

5、按休克发病的始动环节,阐述休克的分类,并分别举两个例证说明

答:1、低血容量性休克:如:失血、失液、严重创伤和烧伤 2、血管源性休克:如:过敏、神经源性、部分感染

3、心源性休克:急性心泵功能障碍,如:心肌梗死,严重心律时常 6、简述休克的发展过程及每个过程中微循环改变的特点。 1、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呈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状态 2、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扩张,表现为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3、微循环衰竭期:微血栓形成,血流停止,不灌不流 7、简述休克与DIC的关系

答:休克时,1、血液浓缩、血粘度增高,血液出高凝状态;

2、严重缺氧、酸中毒使内皮细胞受损,激活内源性、

外源性凝血系统

致使血液凝固性增高,DIC的形成。

DIC时,1、微血管中大量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明显减少

2、广泛出血可使血容量减少 3、心肌损伤,使心排出量减少

4、产生血管活性物质,使微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加,

回心血量减少

作用于休克的三个始动环节,引起和加重休克。

VI、系统病理

一、填空题

1、心力衰竭的原因可有四个方面,为 、 、 和 。

2、心力衰竭时,呼吸困难的表现形式有 、 和 。 3、肝性脑病的发生发展可分为一期 、二期 、

三期 和四期

4、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可将ARF(急性肾功能衰竭)分为 、

和 。

5、硅肺的基本病变主要有 和 。 6、二尖瓣狭窄最后可导致 衰竭,出现 淤血。 7、高血压血管病变主要发生在 动脉的病变。

8、动脉粥样硬化常发生于 型动脉;其发生发展有 期、 期和 期,以及继发改变。 9、门脉性肝硬变临床上最主要的表现可归结为两方面,即 和 。

10、冠心病的临床病理类型有 、 、 和 。 1

1

和 。

12、硅肺病人主要并发症是 和 。 13、重度慢性肝炎的肝细胞坏死灶可表现为 、和 。

14、胃癌好发部位为 ,

早期胃癌的癌组织浸润仅限于 和 。 二、选择题: A型题

1、急性左心衰竭最严重的表现是:

A、急性肺水肿 B、 颈静脉怒张、博动

C、劳累性呼吸困难 D、肝肿大 E、下肢凹陷性皮下水肿 2、尿毒症时,最早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是:

A、神经系统症状 B、心血管系统症状 C、呼吸系统症状 D、消化系统症状 E、皮肤症状 3、最易被临床检查发现原位癌的部位是:

A、乳腺 B、结肠 C、子宫颈 D、支气管 E、膀胱

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肌梗死最常见部位是: A、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三分之一及右室大部分

B、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三分之二

C、左心房及房间隔 D、右心房及房间隔 E、左心室侧壁 5、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引起肺心病的主要机理是: A、慢性肺血管病变致肺循环阻力增高 B、肺小动脉炎症性改变,使肺血管阻力增加 C、肺毛细血管床减少,肺循环阻力增加

D、限制性通气障碍,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引起肺小动脉痉挛 E、阻塞性通气障碍,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引起肺小动脉痉挛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