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型技术习题集答案锻造 答docx

习题七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吊钩零件(如图)可用铸造,锻造,板料切割三种方法制造,试比较承载能力,并简述原因。

1、铸造的内部组织有缺陷:气孔、夹渣和缩孔,其塑性最差;

2、锻造的内部组织致密,纤维分布合理、完整,塑性和韧性最好;

3、板料切割的吊钩虽然组织致密,但其纤维不连续,所以性能较锻造的差。 加工方法 比 较 铸造 最差 锻造 最好 板料切割 介于两者 二、何谓加工硬化现象?为何又称冷作强化?

答:

随着金属冷变形(再结晶温度以下的变形)程度的增加,材料的力学性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金属的强度、硬度增高,塑性和韧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

当通过冷变形来改善或提高低碳钢、纯铜和防锈铝的强度和硬度时,又被称为冷作强化或冷变形强化。

三、什么叫回复与再结晶? 答:

回复:加热温度升高到回复温度(T回)时,原子恢复到正常排列,晶格畸变基本消除。此时,金属的强度、硬度稍有降低,塑性、韧性略有提高,这一过程称为回复。

再结晶:金属原子在高密度位错的晶粒边界或碎晶处形成晶核,并不断长大,按变形前的晶体结构形成新的均匀细小的等轴晶粒。金属的强度、硬度进一步降低,塑性、韧性显著提高,内应力完全消除,这一过程称为再结晶。

四、为什么细晶粒的钢强度高,且塑性和韧性也好?

答:晶界是阻碍位错运动的,而各晶粒位向不同,互相约束,也阻碍晶粒的变形。因此,金属的晶粒愈细,其晶界总面积愈大,每个晶粒周围不同取向的晶粒数便愈多,对塑性变形的抗力也愈大。因此,金属的晶粒愈细强度愈高。同时晶粒愈细,金属单位体积中的晶粒数便越多,变形时同样的变形量便可分散在更多的晶粒中发生,产生较均匀的变形,而不致造成局部的应力集中,引起裂纹的过早产生和发展。因此,塑性,韧性也越好。

五、锻件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何谓过热与过烧?其中哪种缺陷可以挽救?用什么方法?

答:加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坯料的塑性,降低变形抗力,改善锻压性能。在保证坯料均匀热透的条件下,应尽量缩短加热时间,以减少金属氧化、过热和过烧等缺陷。

过热可通过正火处理来挽救

六、制造齿轮时,有时采用喷丸处理(即将金属丸喷射到零件表面上)使齿面强化,试分析其强化原因。

答:高速金属丸喷射到零件表面上,使工件表面层产生塑性变形,形成一定厚度的加工硬化

层,使齿面的强度、硬度升高。

1

七、何谓锻造比?何谓流线(纤维)组织?二者有什么关系?

答:锻造比:Y=S0/S=拔长前坯料的横截面积/拔长后坯料的横截面积

流线组织:在热变形过程中,材料内部的夹杂物极其它非金属物质,沿塑性变形方向所形成的流线组织,称为纤维(流线)组织。

锻造比值越大流线(纤维)组织越清楚和明显。

八、何谓冷变形与热变形?已知金属钨、铁、铅、锡的熔点分别为3380℃、1538℃、327℃、232℃,试计算这些金属的最低再结晶温度,并分析钨和铁在1100℃下的变形加工、铅和锡在室温(20℃)下的变形加工各为何种变形加工?

答:冷变形:将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下的变形加工称为冷变形;

热加工:将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变形加工称为热变形。

答:T再=0.4T熔;钨T再=[0.4*(3380+273)]-273=1188.2℃; 铁T再=[0.4*

(1538+273)]-273=451.4℃; 铅T再=[0.4*(327+273)]-273=-33℃; 锡T再=[0.4*(232+273)]-273=-71℃.由于钨T再为1188.2℃>1100℃,因此属于热加工;铁T再为451.4℃<1100℃,因此属于冷加工;铅T再为-33℃<20℃,属于冷加工;锡T再为-71<20℃,属于冷加工。

九、如何评价金属的锻压(造)性能的好坏?什么是改善金属锻造性能最有效的方法?

答:金属的锻压(造)性能是指金属锻压成形的难易程度,常用塑性和变形抗力两个指标来综合衡量。塑性越好,变形抗力越小,则金属的锻压性能越好。金属锻压性能是金属材料重要的工艺性能,影响锻压性能的主要因素是金属的本质和变形条件。

金属本质的影响:化学成分;组织结构。

变形条件的影响: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应力状态。

十、何谓锻造或压力加工?哪些零件适合压力加工?

答:压力加工也称塑性加工,它是利用金属坯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尺寸和性能的毛坯或零件的加工方法。

适合有塑性同时需要提高塑性和韧性的零件。

2

习题八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零件如图,用自由锻制坯,试画出锻件图(零件全部机加工),计算并确定坯料尺寸,确定锻造工序(要标注控制尺寸)

材料:45钢

1. 画锻件图(加工余量,锻件公差见附录)

2. 计算并确定坯料尺寸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