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其他路径

学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形成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使学生自觉地建构文学鉴赏的“眼力”,达到对作品更高的理解和更深的感悟。

二、选文功能及相应的路径

选文的功能,指一篇课文在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中派什么用场。选文功能的研究,主要是对语文教材尤其是语文教科书的编撰策略进行研究,也涉及语文教师如何处理教材。基于对中外语文教材的研究,目前已鉴别出语文教材选文的五种功能,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和引子。选文的五种功能,为语文教科书的改善提供理论的依据,也指引着阅读教学的路径。[5]

(一)把课文当“定篇”教

当“定篇”教的课文,是文学、文化的经典,或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比如鲁迅的作品、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文。学生学习这些课文的主要任务,就是熟知经典,透彻地领会课文本身,从而积淀为文学、文化的素养。换言之,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深入地理解、感受这些经典名篇,理解和感受它们何以是经典,理解和感受它们超越时代的思想、情感和杰出的艺术表现力。“定篇”的教学,离不开读与背,但不能止于读与背。关键是要真切地领会,切身地理解它历经淘沙的魅力,乃至伟大。[6] 一般说,经典作品明显高于学生的语文经验,包括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水平,要使学生真切领会,往往要借助于外力。外力包括创设易于理解和感受的情境(有时要借助于多种媒介),提供对理解和感受有促进作用的权威的解读资料,提供构成互文的相关作品,以及语文教师

在切身感受和较充分参考研究资料基础上的讲解。“定篇”类型的教学,往往要经历“引学生欣赏”、“带学生欣赏”以及参读相关材料等过程,并辅之以“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等路径。所以会用较多的教学课时。看一个课例:

皋玉蒂老师上《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不是传统的教法,而是一次系统的“组织教学”。

第一阶段设计一个宏阔的阅读计划(第一周布置):课外阅读——罗曼·罗兰《名人三传》、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的回忆》、托尔斯泰《复活》、谢尔盖《往事随笔》。

第二阶段(第八周进行),品读课文:先从语音的层面上品赏课文——给课文配音乐,学生提供5首乐曲,大家研究哪一首最合适这篇课文的意境;其次是从情感的层面上品赏课文,就课文某些问题进行对话交流;再次是从哲理的层面上品赏课文——生与死、自然与人、简单与深刻、朴素与宏伟,拿破仑、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的坟墓图片被投影出来,让学生进行对比,一比就突出了主题。

第三阶段是主体性写作:创新作文——我心中的文化伟人;比较性研究——东西方墓地文化的异同。

据说,上完这节课后,参与这一活动的同学都热泪盈眶。这样的教学,的确使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得到了很多收益。 (二)把课文当“例文”教

如果把“定篇”类型的阅读教学称作“教课文”,那么“例文”类型课文的阅读教学,则是“用课文教”,即通过这篇课文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与

这篇课文相对应的阅读方法。

把课文当“例文”教,相当于“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的路径。 但也不止于此。因为一篇课文,可以做各种例子。除当作学习阅读的“例文”这个基本路径外,常见的还有以下两种情形: 1.当作学习“客体知识”的例子

语文知识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指涉客体,比如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章知识等;一类指涉主体与客体的交往活动,比如阅读知识(核心是阅读方法)、写作知识(核心是写作策略)、口语交际的知识等。 在语文课,学生主要是学习后一类知识,目的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然而,一方面,主体与客体的交往,必须要对客体有较充分的了解。阅读知识,与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章知识等联系密切,有的还是形成阅读方法的基础。另一方面,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章知识等,在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学习价值。

这样,有些课文,或者在课文教学的有些时候,就可能被当作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章知识的说明样例。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学习字、词、句、篇、语、修、逻、常,可以作“抒情”例,可以作“叙述”例,可以作“第一人称的立脚点”例等等。

在这种情形,课文其实已经不是完整生命的“作品”,而是一堆解说相关知识的“语料”;我们所经历的,其实已经不是完整语篇的理解、感受,而是对从完整语篇中抽离出来的某个方面、某个片段、某个语句,即某些“语料”的相对独立的理解或感受,尽管从理解、感受完整语篇的角度看,这是“肢解课文”。

把课文当“语料”,用课文来解说静态的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章知识,这跟阅读教学不是一回事情,有时甚至与阅读教学无关。 但有时又是属于阅读教学的。“客体知识”的教学,有可能成为“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的有机构成。

怎么来分辨?这里有四个要点:

(1)要区别是提到某个知识,还是在教这个知识。例如“比喻”,如果学生以前学到过,那就是提到这个知识的术语;但如果学生以前不知道“比喻”,或者语文教师这次说到这个术语的时候,增加了一些新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在教这个知识。

(2)如果语文教师觉得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确实要教某个知识,或某几个知识,那就要把它教透。但是,不能误认为把“课文当作?语料?来教”,就是在进行阅读教学——一篇课文的教学,未必一定都要在教阅读;正像一堂语文课,未必要每分钟都在教语文。

(3)某个知识,或某几个知识,虽然与课文理解、感受没有直接关系,但语文教师觉得用这篇课文来教它比较合适。这种情况,建议不要将其穿插在阅读教学中,尤其不能胡乱地混在一起,而宜把它处理为这篇课文教学中相对独立的一个部分。

(4)只有当这个知识是理解、感受这篇课文的关键点的时候,或者它与理解、感受这篇课文的关键点有直接关联的时候,才是阅读教学,或成为阅读教学的有机构成部分。换言之,学生缺乏这个知识,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就可能很不到位;具有了这个知识,并把它用在当下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