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的辐射式引申见下图)
2. 递进式引申
3. 综合式
六、考察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时要注意的问题:
1、字音的变化。如:朝zhāo→cháo,骑qí→jì 2、字形的变化。如:何→荷,解→懈,树→竖
通论{四} 漢字的構造
【“六书”理论含义】
“书”,在古代指写字,也指写下的字,“六书”就是“六种字类”的意思。 “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 历代学者,一般都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即:
(一)象形;(二)指事;(三)会意;(四)形声;(五)转注;(六)假借。 这是因为班固的秩序比较符合文字发展过程,许慎的名称解释比较具体。
【许慎“六书”内容1】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jié qū ),日月是也. ? 注意:1.象形字通常只用于表示有一定形体可像的名词。如日、月、止等
2.判断象形字的两个条件:
①字形具有鲜明的物体象形性;
②它所代表的意义内容是指向具体的,有形可象的客观之物。
【许慎“六书”内容2】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 注意:1.指事字分为两类:①是纯粹符号的指事字:上 下 ;
②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增加指事符号:本 末 朱。
2. 代表一种事情或一种抽象的概念。
? 指事字和象形字的区别:
1.象形字具有鲜明的物体象形性,字的每一部分笔画都与物体形状直接相关;而指事字存在有某种指示性的标志符号。
2.象形字所代表的内容基本是具体实在的客观物体;而指事字所代表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日”是象形字;“旦“是”指事字。
【许慎“六书”内容3】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挥),武信是也
同体会意:从 众 北 林 森 炎 淼 异体会意:获 射 莫 朝 寒
【许慎“六书”内容4】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含义:用一个同音字当作记音符号来记录一个词。例如,其、我 “焉”
? 注意:1.假借的原则是假借字和被借字之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2.假借的条件是假借字和被借字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
【许慎“六书”内容5】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争议最多)
一派主张形转。以南唐徐锴和清代江声为代表。认为“类”就是部类,就是《说文》的540部;“首”指某一类字所从的部首。徐锴认为同部而义近的字都是转注,江声认为同部首的字都是转注字。
一派主张义转。以清代的戴震、段玉裁为代表。认为凡可以互训的字都是转注字。
如:桥 《说文》“水梁也”。 梁,《说文》“水桥也”。
一派主张声转。以章太炎为代表。强调声音认为考、老、寿都属于幽部,同一声类;最初产生的字是老,是它们的语根,凡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同一语根的字就是转注字。 【许慎“六书”内容6】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要点: 1. 形声字=义符(形符) +声符(★上古音) 2.形声字是合体字
? 形声字和会意字的区别在于:
会意字的形体中没有表音的结构成分,而形声字的形体中却包含有表音的结构成分。 《说文?刀部下》: 刻:从刀亥声 (形声) 初:从刀从衣 (会意) 【比較特殊的形聲字】
1.省声字:为了书写方便或构形美观,造字时候省掉了声符一部分。
家:从宀豭省声 ;恬:从心甛(甜)省声 ;疫 :从疒( chuáng),役省声;珊 :从玉,刪省聲 2.省形字:为了书写方便或构形美观,造字时候省掉了形符一部分。 弑:从殺省,式聲 屐:从履省,支声。
3.亦声字:会意兼形声字。特点:构形的各个部件在意义上有联系,一个部件同时充当声符。 授:从手从受,受亦声 。 娶:从女从取,取亦声 。 婚 琀 忘 婢 政 ? 注 意:亦声字往往是词义引申后的后起字。昏婚 【“四体二用”说】:
清代以前,人们迷信“六书”,认为是六种造字法,直到清人戴震才提出异议,他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这是说,“六书”的前四书是造字法,与汉字的结构有关,后二书是用字法,与汉字结构无关。 【漢字的構造——声符、形符、部首】 形声字 = 义符(形符) + 声符
如: 尃——从寸甫声 溥——从水尃声 薄——从艸溥声 礡——从石薄声 (两个部分) ? 注意: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
例如:“雖”=“虽”和“隹”(从表面上) x “雖”=“虫+唯 √ ( 形符表意功能: 题、顶、颜、颊、颈、顿 与“头”有关 声符的表音、表意功能 :形声字的声符具有粗略的表音作用,
这是判断一个合体字是否形声字的重要标志。如:进”:井声
“逐”:从辵从豕 ) 【但是如何理解“都、诸、赌、著”的读音?】
因为:由于语音的发展,有些声符造字时代是谐声的,现在就未必谐声了
有些形声字的声符,还兼有表义的作用,如“婚、姻、娶、嫁”等。
部首:最早是许慎提出来的,他在《说文解字》中把形旁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称为部,每部把共同所从的形旁字列在开头,这个字就称为部首,部首就标示着该部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
文字学的部首——义符;检字法的部首——声符及义符。
一般来说部首就是义符。分析形声字,掌握部首是简便有效的方法。
如以“心(忄、小丶)”的字大都和人的思想、性情、品行、主观意识等心理现象有关,如:忘、念、愁、悲、恕、忍、怒、怠、恐、想、愿、恋、慰;悟、悔、悦、惧、忡、怖、恼、怀等。
? 注意:But隶书之后,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世通用部首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
如: 所,从斤户声,本义是伐树的声音。《说文》归斤部,能反映它的本义。《辞海》归户部,是以声符为索检字的依据。所以我们分析字形结构,必须根据文字学原则的部首。 【漢字形体的演变】
甲骨文:上古时期的古人刻写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
金 文:古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隶 书:两汉时期通行的标准的汉字形体即为隶书。
其特点是笔画方折,字形成“八”字分散,毛笔的运笔痕迹比较明显,而前几乎完全丧失了原始汉字的图画性。
隶变的意义: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为“隶变”,也叫“隶定”、
“隶古定”等。隶变之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隶变之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它把小篆圆转的曲线变成了方折的笔画,使汉字的形体变得平直方正,并大量改造与简化汉字的形体,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了。
通论{五}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1.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区别字、后起字),
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在意义上有怎样的联系? 莫——暮 昏——婚 A.同源分化的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有意义上的联系:要——腰 B.同音假借的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无意义上的联系:其——箕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1)古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字造今字。如:隊—墜 或—域 匡—筐
(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字。如:州—洲 益—溢 景—影 原—源 丞—拯 (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是引申义造字。如: 家—嫁 解—懈 士—仕 支—肢 道—導 (4)古字用于表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字。如:
2.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完全同音同义,就叫做“异体字”。
异体字是因为不同的时间与地域造字而形成的。
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
会意字与形声字的分别:凴凭、嶽岳、淚泪、巖岩 意符不同的异体字:詠咏、睹覩、嘆歎、駆敺、雁鴈 声符不同的异体字:线線、煙烟、時峕、蚓螾 意符声符都不同的异体字:剩賸
变换各种成分的位置:慙慚、和咊、鵝騀鵞、襍雜
有三种情況不能认为是异体字:①意义相近,后代读音相同,古音不同的字。如:置——寘
②自古就音同,但意义广狭不同的字。如:游——遊、酤——沽 ③偶尔通用的字(用字时的通假字)。如:剥——扑、蚤——早
? 古今字与异体字的区别:
①古今字的产生有时间的先后,今字(后起字)产生以后,它所分担的意义只是古字的一部分,所以古字与今字的意义和用法都是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比如“反”和“返”
②异体字的产生虽然也有时间的先后问题,但它们的表义功能是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以互相替代的。比如“跡”和“迹”。
3. 繁简字: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字合称为“繁简字”。汉字形体的繁简问题自古就存在。 如今通行简化字的来源:a历代的简体字或俗体——乱、体、宝
b解放区和解放后人民创造的简化字——队、阶、击、讲、币
c同音代替——丑(醜)、里(裏)、斗(斗閗)、发(發髮)、谷(谷穀)
d 草书楷化——书、为、伟、乐、东
e古字或者笔画简单的异体字与通用字——云、礼、弃、无、个、气
关于繁简字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同形字 有些简化字跟古书上的某些字的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巧合。
臘—腊 臘 本义知国君在年终用臘品祭祀祖先。 腊 本义指小动物的整体干肉。 ②同音字代替 后—後 “后”原表示君主,简化字用“后”代替“後”,兼表两个字的功能 ③两字共简为一形 钟——鐘(鐘鼓),鍾(一种容器) 获——獲(猎獲),穫(收穫)
复——復(反复),複(复杂)
通论{六} 古漢語主要句式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一)古今判斷句的主要區別
我们是中国人。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他不是山东人。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者”、“也”是否等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
? 注意: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主要有二:
1.是在通常情况下判断句的谓语是由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語来充当,不用系词“是”。
2.是在句尾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Eg:负版者,善负小虫也。
吾所欲者,土地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古代汉语的“是”的词性和用法:古代汉语里的判断词“是”是从代词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 (二)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形式 1、 主語+謂語+也
制,巌邑也。(《左傳?隱公元年》) 2、 主語+者+謂語+也
楚人者,楚子也。(《左傳?僖公二十七年》) 3、 主語+者+謂語
黃帝者,少典之子。(《史記?五帝本紀》) 4、主語+謂語
夫魯,齊、晉之唇。(左傳?哀公八年》)
(三)古代漢語的否定判斷句
我非生而知之者。(《論語?述而》)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秋水》) (四)關於判斷句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是”字在先秦一般都不是作為判斷係詞出現的
公曰:“是吾寶也。(《左傳?僖公二年》)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2、用“為”的句子絕大多數是敍述句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余為伯鯈,余而祖也。(《左傳?宣公三年》) ? 注意:“為”是一個普通的動詞,有“作為”、“成為”、“算是”等含義,不是判斷詞。
即使用在判斷句中,可以按現代漢語中的“是”去理解,也是普通動詞在判斷句中的運用,
不能算是判斷詞。如: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論語·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