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85学前卫生学

而逐渐成为习惯。 2.预防与矫正 首先,不要将习惯性阴部摩擦视为不道德行为,采取打骂、恐吓等手段威胁孩子。矫正习惯性阴部摩擦,关键是消除病因和不良因素。一是查有无湿疹、蛲虫病等疾病,一旦发现疾病要及时治疗;二是注意卫生,每天睡前洗澡或洗外阴部,并换洗肉裤,保持会阴部皮肤清洁干燥。内裤不要太紧身,最好是棉质内裤,透气性好;三是睡觉时不要盖太厚的被子,醒后不要长时间在床上逗留。其次,对幼儿的阴部摩擦行为不要过分关注和错误强化,转移其注意力即可。 一、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是指以焦虑、恐惧、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心理疾患。 (一)恐惧症 恐惧症是指对某一事物或情境产生不必要的、高度的害怕反应。如幼儿园恐惧症、绒毛玩具恐惧症、纽扣恐惧症等。患儿表现出对某一事物惧怕的同时,常伴有心悸、出汗、脸色苍白、尿频、腹痛、瞳孔放大等生理现象及回避和退缩行为。

恐惧症需要与一般意义的恐惧、害怕进行鉴别。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恐惧和害怕均属儿童正常的基本情绪。研究显示,当7个月的婴儿从高处降落或遇到陌生人时已产生惧怕情绪①。不同年龄儿童惧怕的对象有所不同,如l岁时惧怕与母亲分离,3岁惧怕狗,4岁害怕黑暗、闪电、打雷等②。但这些惧怕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对外界事物认识和了解的增多而逐渐消失。而恐惧症则属情绪障碍,其惧怕程度严重,伴有心悸、出汗、脸色苍白等生理反应,恐惧对象往往是一般人不害怕的人或事,恐惧行为持续时间较久,并影响到儿童的正常生活。 1.原因 学前儿童恐惧症的产生原因多与个性特征和早期经历有关。性格胆小、敏感的儿童,容易受他人暗示产生惧怕;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如威胁恐吓、过度溺爱和保护、成人的“示范”筹会导致学前儿童的恐惧。 2.预防及矫治 系统脱敏、模拟示范、心理暗示等方法可消除或者减轻儿童的恐惧反应。如鼓励幼儿说出害怕的事物并进行讨论,通过暗示帮助幼儿克服恐惧,也可预防学前儿童恐惧症的发生。首先,在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不要采用恐吓手段教育孩子,避免让学前儿童看恐怖、血腥的影视和图片。其次,鼓励学前儿童多接触自然和人群,观察和认识自然现象,了解一些初级的科学知识,如为什么会打雷、闪电、天黑

等。再次,鼓励学前儿童参加户外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勇敢、乐观、大胆等品质。同时,成人要为孩子做出勇敢的榜样。 (二)焦虑症 学前儿童焦虑症是指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如无指向性的恐惧、胆怯、心悸、口干、头痛、腹痛等。通常学前儿童焦虑发作时,表现为突然强烈紧张、恐惧、烦躁不安、哭闹,伴食欲不振、呕吐、尿床等。但这种紧张和恐惧往往没有具体的指向。学前儿童多见分离焦虑。 1.原因 学前儿童焦虑症主要与心理社会因素及遗传因素有关。患儿往往性格内向、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部分患儿在发病前有急性惊吓史,如与父母突然分离、亲人病故、发生不幸事故等。家族中的高发病率及双生子的高同病率都提示焦虑症与遗传有关。 2.预防殁矫正 轻度的焦虑可采用心理治疗,严重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 学前儿童焦虑症的预防:平时家长、老师要多关爱孩子,鼓励儿童与同伴玩耍;提倡民主、平等的教育方法,注意培养儿童的抗挫能力;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保持家庭氛围温馨、和谐;做好人园准备,帮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和老师,克服畏惧心理。 二、睡眠障碍 学前儿童常见睡眠障碍主要有夜惊、梦魇、睡行症。 (一)夜惊 夜。晾是指睡眠中突然出现短暂惊扰症状。以5—7岁儿童发病多见,一般发病是在入睡后半小时至2小时内,患儿从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目坐起,并伴有面部表情惊恐、呼吸加快、出汗、两眼发直、叫不醒等症状。通常患儿持续几分钟后再次倒下入睡,第二天患儿对夜间发生的情况没有记忆。 1.原因 夜。晾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学前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控制睡眠、觉醒的大脑皮质细胞发育不完善,故多数儿童随年龄增加会自愈;受惊吓和刺激,如睡前听了紧张的故事,白天看恐怖影视片;睡前进食过量、感冒引起呼吸道不通畅等。 2.预防及矫正 学前儿童夜惊一般不需治疗。对反复发作者家长应找找可能的原因,排除诱发因素,如避免学前儿童看恐怖片等。 (二)梦魇 梦魇是指以做噩梦为主要表现的睡眠降碍。梦魇多发生在深夜,患儿从噩梦中惊醒(如梦见从高楼坠跌、面临深渊、被人追赶、妖怪、

野兽等),伴有紧张、害怕、呼吸心跳加速、出汗等症状。通常患儿醒后对梦境多能回忆,醒后长时间不能入睡。 1.原因 多见白天受惊吓,如看了恐怖影视、画面,听了恐怖故事,导致夜间做噩梦;或患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疾病,导致呼吸不畅、胃肠胀满;或睡眠姿势不当,压迫了身体等。 2.预防及矫正 梦魇不需要治疗,但经常发作的儿童容易焦虑不安。一般在发作时,成人要及时安慰患儿,缓解其紧张和害怕情绪。第二天再与患儿讨论梦的内容,帮助学前儿童理解梦中的情景并不可怕。消除其紧张情绪。平时,要避免让学前儿童看恐怖影视,对身体疾病要及时治疗。 (兰)睡行症 睡行症又称夜游症、梦游症。它是指睡眠中无意识地走动或做出其他无意识的行为。

睡行症发病多见5—7岁儿童,通常有家族史。

梦游一般发生在深睡眠阶段。患儿在熟睡中突然起床,在室内或室外做一些无意识活动,如穿衣、开门、来回走动等,然后再继续睡眠。一般梦游时叫不醒,醒后患儿自己对梦游活动一无所知。 1.原因 学前儿童梦游多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有研究认为,梦游是人体大脑皮质

活动的结果。学前儿童大脑皮魇“兴奋”大于“抑制”,夜间睡眠状态如果有一组或几组支配运动的神经细胞仍然处于兴奋状态,便产生梦游。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人梦游症状会消失。 2.预防及矫正 梦游不需要治疗。但梦游中因患儿没有意识,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如摔伤、溺水等。故患儿家中要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如夜间关好门窗,不在房间放危险物品、生火等。 三、语言障碍 学前阶段是儿童语言发育的关键期。学前儿童常见的语言障碍有语言发育迟缓、口吃等。 (一)语言发育迟缓 语言发育迟缓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儿童口头表达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水平。如2岁左右的幼儿仍不会说话、说话口齿不清,或听不懂他人的活。临床上将前者称为表达性语言障碍,后者为接受性语言障碍。 1.原因 智力低下、听力障碍、发音器官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语言环境不良、过分溺爱等因素均是导致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常见因素。生活中比较多见的是因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包办了孩子的所思、所想、

所需,“剥夺”了孩子说话的需要;

或因老人带养精力有限,与婴幼儿交流沟通少,缺乏语言环境及语言刺激,导致婴幼儿语言发育迟缓。 2。预防及矫正

矫正表达性语言障碍的儿童,应着重采用鼓励和训练说话的方法迫使患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要求。如生活中对孩子的手势和眼种要求装作不明白,成人用语言示范并要求模仿,只有在使用语言后才满足其要求。同时,讲故事、唱儿歌也都是很好的语言练习活动。对语言理解能力发育迟缓的儿童,重点放在对语言理解的训练和听觉训练上。在预防方面,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儿童学习语言的兴趣是关键。因语言是后天习得的,婴幼儿通过听、发音、模仿逐渐学习掌握语言。首先,要多与儿童进行语”言交流,即使婴儿还不会说话,提供语言环境帮助婴儿完成语言准备也非常重要。其次,激发学前儿童说话的兴趣和积极性,亲子阅读、唱儿歌、朗诵均可促进儿童语言发展。 (二)口吃 口吃俗称“结巴?‘磕巴”,是指语言节律出现障碍,表现为不自觉地重复某些字音、字句,或发音延长、停顿。 1.原因 导致口吃的原因很多。研究报告显示,口吃与遗传、神经生理发育、家庭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如口吃存在家族性特征,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在儿童语言发育早期,如周围有口吃人群,儿童很容易模仿习得口吃;或因发音不准、吐字不清受到成人指责,或精神紧张、焦虑等导致口吃。也有一些儿童属发育性口吃,说话常有迟疑、不流畅,但随着语言发展口吃会逐渐消失。

2.预防及矫正

多数学前儿童的口吃不需要到专业机构矫正。平时.家长和老师不要过多关注孩子的口吃和发音,不要求孩子一定要q漫慢地说、吐字清楚”,消除儿童的紧张情绪,让孩子在放松状态下学习语言,多数口吃儿童的症状会逐渐改善。成人和学前儿童说话时应注意语调平缓、吐字清楚,经常开展唱儿歌、讲故事、朗诵等活动。尤其不要指责、嘲笑和模仿孩子的口吃。 四、发育障碍

发育障碍是指学前儿童因发育不成熟而表现出的一些疾患。如遗尿症、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孤独症等。 (一)遗尿症 儿童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控制排尿,夜间常尿床或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的现象。遗尿症是儿童较常见的心因性疾病。本病

多见于男孩,男孩与女孩的发生比例约为2:1,6—7岁儿童是高发人群。多数儿童在发病数年后可自愈。 1.病因 正常人的排尿受大脑皮质控制。当膀胱内的尿液充盈到一定程度时,尿液刺激膀胱壁产生神经兴奋上传到大脑皮质的控制中枢,大脑做出是否排尿的决定。儿童形成自我控制夜间排尿的能力是在3岁左右,多数3岁幼儿只偶尔尿床。白天自我控制排尿能力的发育成熟时间稍早,一般2岁左右就具有此能力。

通常遗尿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遗尿症是指儿童膀胱括约肌的发展迟缓,或从未形成控制膀胱收缩的能力,约有10%的遗尿症属于原发性。继发性遗尿症是指儿童曾经形成过控制排尿的能力,但后来由于心理原因又不能控制排尿。导致遗尿症的常见原因有:①与某些疾病有关。包茎和包皮过长、尿路感染等炎症刺激引起尿床;患脊柱裂影响到排尿低级中枢的发育导致尿床。②遗传因素。双生子调查显示,该病与遗侍有关,单卵双生子的发生率高于异卵双生子,并表现出家族倾向性。③发育不成熟。大脑皮质不成熟,导致睡眠状态对尿刺激不敏感,不能接受来自膀胱的尿意而觉醒出现遗尿。④体内控制尿液浓缩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正常情况下,人体在夜间会分泌抗利尿激素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有的幼儿因抗利尿激素分泌少,夜间尿量增多,出现尿床。⑤缺乏夜间排尿训练或训练不当。有的幼儿长期使用尿不湿,缺少排尿训练,没有形成条件反射。⑥其他因素,如膀胱容量小、情绪紧张、对新环境不适应、环境改变、过度疲劳、父母过度保护和溺爱、家庭关系不和、睡前大量饮水、睡觉时间不规律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引起和加重遗尿现象。 2.预防 合理安排幼儿的作息和生活,如中午安排幼儿午睡,避免夜间睡得太沉;晚餐后适当控制饮水量,上床前排尿,夜间定时叫醒幼儿排尿(在幼儿习惯性尿床之前);对幼儿尿床不批评、指责和嘲笑,给幼儿减压,维护幼儿的自尊心;对儿童不尿床进行表扬和奖励;及时发现儿童内心的焦虑和紧张,进行疏导和调节,如睡前听轻松的音乐或讲故事,缓解内心的紧张。大多数遗尿症会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改善或不再尿床。 (二)多动症 多动症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MBD),或儿宣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多动症是学前儿童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 1.病因 多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多数学者认为,多动症是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因素共同导致的一种综合征。多动症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遗传因素。研究发现,多动症的发病常具有家庭聚集性。②神经生物生化因素。脑电图显示,多动症患儿的脑电图异常率高,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或大脑皮质的觉醒不足。

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③脑轻微损伤。部分多动症患儿可追溯到孕期和产期的脑损伤,如脐带绕颈、难产、羊水少、窒息等。④社会心理因素。教育不当、家庭环境成长环境不良等。⑤其他,如感染、铅中毒、贫血等。 2.症状 多动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①活动过多。患儿大脑过度活跃,难以保持安静、无法放松,基本不能安静地坐一会儿,手足总是动个不停,喜欢到处走动、奔跑。②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注地干一件事,总是从一个活动转到另一个活动,很少从始至终地参加完一个活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就被吸引过去,无法注意到周围人的反应并做出调整。③冲动任性。做事情不经过思考,常在提问未完时就脱口说出答案,不能耐心等待游戏结束,经常打扰他人,容易与小朋友发生冲突,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④学习困难。因注意力不集中往往学习有困难,学习成绩不理想,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儿童该症状突出。 3.诊断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提出,多动症诊断标准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冲动;上述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以上,7岁前起病,排除其他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如怀疑幼儿有多动症,可借助多动症筛查量表进行初测。表4-6康奈尔儿童多动症量表,将症状分为四种程度,“没有”计0分,“有时”计1分,“经常”计2分,“总是”计3分。如果各项累计总分为15分,或超过15分,建议家长带儿童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确诊。 4.多动症患儿的班级管理 多动症患儿容易成为扰乱班级秩序、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成为被告对象和不受同伴欢迎的“问题儿童”。 (三)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因大脑神经传递功能失常,导致儿童在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前庭平衡觉、运动觉等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出现传递通路障碍,使机体无法顺利接收、解释各种信息并做出反

应。患儿可表现出多种行为异常和学习能力差等问题,如学习困难、做作业拖拉、多动、紧张、爱哭、不合群、身体不协调、触觉障碍、平衡障碍、语言障碍、视觉空间障碍等。 1.原因 目前有关感觉统合失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学者们倾向认为与下面两种原因有关:①现代人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尽管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各种感觉能力,但大脑对乡种感觉信息的加工统合能力是后天不断刺激、练习的结果。如今城市高楼化、居住拥挤、同伴活动减少,大量时间用于学习、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等静态游戏活动,儿童的户外活减少,多感官刺激活动减少使得大脑的统合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刺激和锻炼。②家长溺爱,剥夺了孩子的锻炼机会。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导致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一些本应由儿童自己做的事情全由家长包办,或出于安全考虑限制儿童的探索性行动,从而影响儿童统合能力的发展。 2.症状 感觉统合失调的临床症状呈多样化表现,有些患儿表现为某一方面的问题,也有患儿表现为多方面的问题。常见的症状有:触觉障碍,不喜欢被人碰触或抚摸,拒绝理发、洗头、洗脸,不喜欢穿脱衣服,或需要特别多的抚摸,喜欢让大人拥抱、久久戒不掉奶嘴、吸吮手指等;平衡能力差,不喜欢攀高、旋转、害怕骑木马、荡秋千,动作笨拙、易跌倒,学习爬、走路都比一般孩子晚;方向感差,分不清楚东西南北和左右,容易迷路等;小肌肉协调能力差,拿东西、画画、写字、握笔、穿脱衣服、用筷子等都比同龄孩子差,手脚笨拙,写出的字迹歪歪扭扭;视觉障碍,学习时出现阅读困难(漏字串行),计算粗心(抄错题目),写字时常常过重或过轻、字的犬小不一、出圈出格、偏旁部首写错,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丢三落四;视听或听写协调能力差,不能边听边看,或边听边写,听觉记忆力弱,听过就忘等。 3.预防 鉴于感觉统合失调属后天缺乏刺激,导致大脑统合能力发育不良,预防感觉统合失调,首先在婴幼儿阶段,家庭和幼儿园应保证孩子有大量的户外活动时间,充分刺激儿童各种感觉器官,在活动中促进儿童大脑统合能力的发展。

第四节学前儿童疾病谀射攀护理 疾病是指产生症状或体征的异常生理或心理状态,是人体在致病因素影响下,器官组织的形态、功能偏离正常标准的状态。①众所周知,婴幼儿是疾病的易感人群。婴

幼儿因抵抗力低,机体功能发育不完善,容易罹患各种疾病。因此,提高学前儿童免疫力,减少和控制各种致病因素,预防疾病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疾病的成因及预防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人类致病因素众多,且不同疾病的致病因素不尽相同。现代医学将病因分为两大类:宿主病因和环境病因。宿主病因主要指因个体原因而致的一类疾病,如基因、染色体异常、营养状况、发育水平、行为类型、心理特征、获得性免疫、既往病史等;环境病因包括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如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等)、受感染的动物、有毒的昆虫及动植物、化学药品、重金属、自然灾害(地震、洪水、海啸等)、水和大气污染、辐射、噪声、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家庭、教育、医疗保健、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

现代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不是单因素致病,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疾病发生中有五类因素起主要作用:①易患因素。如年龄、性别、过去患病史等因素构成机体对某砦病因的易感状态。②诱发因素。如缺乏营养、低收入、居住条件不良、医疗卫生保健不良等因素成为患病的诱因。③速发因素。如暴露于某特异性病原体或有害因子下,促使疾病发生。④加强因素。屡次暴露于致病因子下或做不适宜的工作,可加重已发生的疾病。⑤危险因子。指与疾病的发生正相关,但其本身又不是充分致病的因子,如吸烟、酗酒等。卫生保健工作的任务是找到上述致病因素并加以消除和控制,降低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二)疾病的分类 医学领域有关疾病的分类方法很多,比较常见的分类有:①按照致病原因,分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细菌性痢疾、肠炎、肠蛔虫症等属感染性疾病;多动症、单纯性肥胖、高血压、近视、癌症、过敏症等属非感染性疾病。②按照患病部位,分为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泌尿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口腔五官疾病、皮肤病、血液病等。③按照疾病有无传染性,分为常见病和传染病等。 (三)疾病预防 儿童身体疾病的预防主要围绕三方面进行。首先,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通常做法是保证幼儿营养供给充足、膳食平衡,保证睡眠充足、生活有规律,积极开展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促使机体器官、组织的发育和功能的提高;按期进行预防接种等。其次,减少机体与致病因素的接触。

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幼儿接触有害、有毒的物品和各种致病因素。 (四)疾病的变化和走势 人类早期疾病谱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天花、败血症、破伤风、猩红热、麻疹、痢疾、流行性感冒等疾病都是当时可导致儿童死亡的常见病。随着预防医学的进步,广泛接种疫苗,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提高,各种新药的问世,以及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类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一是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学前儿童过去患病率高的多种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百日咳、白喉、乙肝、肺结核等发病率明显下降。一些危及儿童生命与健康的严重疾病已被消灭,如天花、小儿麻痹症。这一切变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广泛实施计划免疫。二是非感染性疾病呈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非感染性疾病占世界上各种疾病总数的47%,由此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全世界死亡人数的60%。如单纯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等发病率明显增高,并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三是不断有新的疾病出现和流行,如近年来新出现的非典型肺炎、禽流感、艾滋病、、疯牛病、埃搏拉等。 二、疾病的旱发现 学莳儿童因身体器官和功能发育不完善,抵抗能力差,患病后往往病情发展较快,对身体危害大。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对控制疾病,减少疾病对儿童的伤害尤为重要。 (一)生病的迹象 1.精神状况 精神状况是指儿童平常所表现出的情绪和身体的整体状态,它是识别儿童患病程度轻重的重要指标。健康儿童通常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活泼.愉快、充满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患病儿童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烦躁、倦怠、无精打采、没有玩耍的兴趣、情绪不高、哭闹等。患儿的精神状况常可预测患病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精神状况越差,表明病情越严重。 2.食欲食欲变化是学前儿童患病后较早出现的症状。无论是消化道疾病还是其他系统的疾病,多数疾病会导致患儿食欲下降、不想吃东西。也有疾病会导致患儿表现出一些异常的进食现象,如肝炎病儿会表现出恶心、呕吐、厌油、食欲下降;甲亢患者会表现出食欲亢进,吃得很多、消瘦、总感到饥饿;缺铁性贫血、缺锌等疾病可出现异食症,喜欢吃正常食物以外的物品,如纸张、煤渣、生大米、墙皮等。当然,儿童食欲的变化也与幼儿零食和饮料摄入过量、进餐不规律等非疾病因素有关,需要注意鉴别。 3.脸色 健康幼儿面色红润,充满朝气。如果幼儿面色发红,并伴有体温升高,多见感染性疾病;如果幼儿发烧,并伴有面色发白或发紫,常常预示幼儿可能患有肺炎、心脏病等;如果幼儿仅表现为面色和眼结膜苍白,应首先考虑是否患贫血或失血。 4.大小便 消化道和泌尿道的疾病常表现为大小便异常。儿童大小便改变常见其颜色、形状、气味及次数出现变化。常见大便异常状况有:①大便颜色改变。学前儿童正常大便一般呈黄褐色(有时颜色也可变绿或变红,与进食食物有关),痢疾患儿大便为脓血便,肠套叠患儿大便呈果酱样改变,肝炎患儿大便呈白色,肛门裂患儿大便中带有鲜血,上消化道出血昀患儿大便呈柏油色。②大便形状改变。正常大便呈条状,成型。大肠杆菌肠炎患儿大便呈蛋花样便改变,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拉水样便,消化不良患儿的大便中有大量不消化的食物,便秘患儿大便干硬、呈小球状。③大便次数改变。正常幼儿每天大便1—2次,异常者可一天多次,甚至十多,或连续2~3天不排便。常见小便异常表现有,少尿、尿频、尿急、尿痛、多尿、尿失禁等。正常小便呈淡黄色,澄清透明,每天6~7次。如急性肾炎患儿小便发红,呈洗肉水样改变。 5.睡眠 健康儿童通常入睡快,睡眠安稳,睡醒后精神饱满。睡眠异常表现为人睡困难、睡日民不安、嗜睡、哭闹、夜惊、磨牙等。如佝偻病患儿入睡后总是翻身、惊醒;蛲虫病患儿夜间不断用手搔抓肛门。 6.体温 人体正常体温通常保持在36℃~37℃,每天体温波动的正常范围在1℃之内,当温度上升到37.5 0C为发烧(腋温),37℃~37.4℃为观察体温。体温变化是儿童健康的晴雨表,发烧是儿童感染疾病的常伴症状,很多疾病都可以表现为发烧。通常儿童伴随着体温的升高,会出现皮肤发红、发烫等症状,用手触摸儿童的额头可明显感觉到温度的变化。幼儿教师每天在孩子人园和午睡起床后要触摸幼儿的额头,检查体温的交化。另外,如果幼儿出现手足心发热,多见发病的早期或消化不良。 (二)常见症状 1.咳嗽 咳嗽是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症状,同时也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射。人体通过咳嗽,将呼吸道中的炎症分泌物、吸人的有害气体或异物排出体外,从而起保护机体的作用。繁、剧烈或长期咳嗽,会影响到幼儿的进食、睡眠,给健康带来

危害。学前儿童伴有咳嗽症状的常见疾病有普通感冒、流感、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等。 2.呕吐 呕吐是儿童的常见症状,很多状况都可以引发幼儿呕吐。学前儿童呕吐分为生理性呕吐和病理性呕吐两类。如婴儿吃奶后不久吐出部分奶液(俗称“溢奶”)属正常现象,多数婴儿都会出现。婴儿出现生理性呕吐与婴儿胃的解剖生理结构有关。婴儿胃呈水平位置、与食道相连的贲门括约肌较松弛,故吃完奶后奶液容易从胃中溢出。简单的处理方法是,在每次喂完奶后将婴儿竖着抱起来拍拍后背即可。如果呕吐量大、呕吐次数多,多为病理性呕吐。频繁、剧烈的呕吐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对学前儿童危害较大。 3.腹痛 腹痛是消化道疾病和肠道寄生虫病的常见症状。临床通常是根据儿童腹痛的部位和疼痈性质,初步判断是什么脏器的疾病,并采取相应措施。儿童常见腹痛疼痛部位及疾病:①脐周疼痛多见于肠蛔虫症、急性肠炎、肠痉挛、食物过敏等病,通常这类病引起的疼痛不是很剧烈,按摩腹部可暂时缓解症状。②右下腹疼痛,并有明确的压痛点,一般多为急性阑尾炎。阑尾炎引发的腹痛在发病初期多呈游走性疼痛,疼痛为钝痛、不太剧烈。遇此类情况应马上送医院处理。③下腹部疼痛多为憋尿、便秘、痢疾等原因所致。④上腹部突然出现剧烈疼痛,并伴有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应考虑胆道蛔虫,尽快送医院诊治。另外,一些消化

道外的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心肌炎、肺炎有时也会出现腹痛。婴幼儿腹痛疾病有些是急腹症,如阑尾炎、肠套叠、胆道蛔虫等需要紧急送医院处理;有些则不需要药物治疗或送医院处理,如肠痉挛、消化不良等。因此,判断腹痛的可能原因十分重要。小年龄儿童受语言能力的限制往往不能准确地描述疼痛部位和性质,幼儿教师要认真询问、观察,避免延误病情。 4.腹泻 腹泻是儿童常见症状,表现为大便形状、次数和量的改变。儿童腹泻常见原因:①肠原性腹泻。由于肠道疾病而导致的腹泻,如细菌性肠炎、病毒性肠炎、真菌感染性肠炎、食物过敏、食物中毒、化学中毒、药物中毒筹。②功能性腹泻。由于紧张、压力过大、情绪激动、饥饿、暴饮暴食、大量服用抗生素等引发肠道功能紊乱而出现的腹泻。 5.抽搐 又称抽风、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患儿出现抽搐时表现为全身性或身体某一局部肌肉运动性抽搐,常

伴有意识障碍(短时间什么都不知道)。儿童抽搐常见两类原因:一是感染起的抽搐。患儿常伴有发热症状,多见感冒、肺炎、中毒性痢疾、脑膜炎等疾病引起的高烧惊厥。脑膜炎引起的高烧惊厥,同时还伴有呕吐、谵妄或昏迷,反复抽搐。二是非感染性抽搐。患 三、常用护理技术 (一)体温测量与降温 1.测体温 判断学前儿童是否发烧,通常要用体温表测量。常用的体温表分水银体温计和电子体温计两类。其中,水银体温计又分腋下体温计(腋表)、口含体温计(口表)和直肠体温计(肛表)三种,分别用于腋下、口腔和肛门的体温测量。人体各部位的基础温度不同,肛门温度更接近实际体温,但因腋温易采集,目前广泛使用的是测腋温。腋温测量方法。测量前先将体温表用酒精消毒,水银甩至35℃以下;然后放置在儿童腋下,夹紧胳膊,5分钟后取出读数。测量时应注意:刚吃饭、饮热水、洗澡、运动、吃冷饮、哭闹后不要马上测体温,应让幼儿休息20分钟后再测;体温表在腋下放置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一般放置5分钟;如果腋下有汗,应擦拭后再测。正常腋温是36℃~37℃,口温和肛温的正常温度依次递增0.5度。临床上通常将37.5。C—38。C称低烧,38.1cC~39C称中等度发烧,39.1℃~41qC为高烧,41℃以上为超高烧。 2.降温 发烧对人体而言,既是机体的一种异常表现,又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当体温升高后,整个机体代谢变得活跃,有利于体内各种免疫物质被充分调动起来,快速消灭病原体。但如果体温升得过高.一方面会增加体内能量的消耗,心率加快、代谢加快;另一方面会破坏脑细胞,诱发高烧惊厥。因此,对婴幼儿发烧不可大意,但也不必太紧张。学前儿童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容易出现较大幅度的升高。经常有一些学前儿童因普通感冒而致体温升至39度以上,但患儿精神状况良好。婴幼儿体温高低不二定能准确反映婴幼儿病。晴的重。 (二)数脉搏 脉搏即动脉搏动。随着心脏的跳动,全身各处的动脉管壁会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心脏每跳动一次,从身体浅表的动脉上可摸到一次搏动,这种搏动称为脉搏,常测量的部位是桡 (三)观察呼吸 正常儿童呼吸节律均匀,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高(见表5-1): 呼吸的测量方法:因婴幼儿呈腹式呼吸,故通过观察计数学前儿童安

静状态下腹部的起伏次数,通常一吸一呼为一次呼吸。 (四)热敷与冷敷 学习活动:热敷和冷敷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两种物理治疗方法。这两种方法的治病原理是什么?两种方法分别在什么状况下使用? 热敷常用于儿童外伤后的消肿、保暖和解除痉挛。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局部加热,促进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充血,加快皮肤下淤血的吸收,达到消肿作用。另外,热敷还有松弛局部肌肉、肌腱及韧带,解除因肌肉痉挛、强直而引起的疼痛等作用。冷敷通常用在外伤出血刚发生不久,如儿童鼻出血、摔伤后皮肤淤青等。冷敷的作用是借助冷刺激促毛细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减轻局部疼痛。 热敷的方法:①用热水将毛巾浸湿,敷在伤处。毛巾温度下降后再重新换热毛巾,反复进行约20分钟。②将热水袋用毛巾包裹放在患处。需要提醒的是,热敷适合挫伤、扭伤等原因造成的局部肿胀;热敷一定在受伤24小时后使用;使用热敷时要注意避免烫伤,热敷的温度以儿童能承受的温度为宜。 冷敷的方法:①用冷水将毛巾浸湿,叠成小方块敷在受伤部位,如鼻出血将冷毛巾敷在前额处。②将冰块捣碎装在塑料袋中扎紧,再用毛巾包裹塑料袋,放置在受伤部位(鼻出血放在前额)。冷敷一般是在伤后马上使用。后颈、前胸、腹部、脚心等敏感部位不宜冷敷。 (五)止抽搐 学前儿童容易因高烧、癫痫病、维生素D缺乏症、大脑炎等疾病引发抽搐。如较长时间抽搐,或反复多次抽搐,容易对儿童大脑皮质造成损伤。因此,应在第一时间阻止患儿抽搐。抽搐的处理方法:①将患儿平放,立即压迫人中和合谷两处穴位(人中在鼻唇沟上1/3 与下2/3之处;合谷在大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虎口处)。②抽搐严重者要用纱布包一硬物(牙刷柄或筷子)放在上下牙之间,防止咬破舌头造成大量出血,出现窒息。③高烧抽搐者应立即降温。等儿童抽搐停止后立即送医院处理。 (六)给药 学习活动:

给婴幼儿服药是一件让家长左右为难的事。面对孩子不愿意服药,有哪些方法既能让孩子将药服下,又不必采用强制性灌药?儿童常用的药物分口服药和外用药两类。 1.口服药 口服药有片剂、水剂、冲剂和丸药等几种剂型。因大多数口服药含有特殊气味或味道,婴幼儿通常都不喜欢服用。喂药时,对大年龄儿童最好是采用讲道理和鼓励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服药的重要性和必

须性,同时通过一定的奖励让儿童自愿服用。对小年龄的婴幼儿成人需要采用一些喂药技巧,让孩子顺利将药吃入。

患儿取坐位或半卧位,用温开水服药。喂药技巧:①一气呵成。拿出药马上送到患儿嘴里,减少患儿对药物的抗拒。②空腹喂药。在患儿有些饥饿时喂药,容易被孩子接受。③减少苦味。如果是药粉最好是加少量的水调成糊状喂给患儿,但不要加太多水,以免加大喂药难度。④汤勺喂药。一般糖浆类药物采用汤勺给药。先将药倒在汤勺中,用汤勺将药送到患儿舌根处。如果患儿用舌头将药水挤出来,要用汤勺接住,再送入口中。⑤吸管喂药。用吸管吸上药水,从患儿嘴角喂入。⑥手指喂药。将药粉中加入一滴水,搅成糊状,用手指将药物涂在患儿嘴角内侧,再饮一些清水。给药的注意事项:①做好药品的交接与登记.并请家长签字确认。②看清楚药物的剂量、服用方法及服药时间和次数。③不要强迫给婴幼儿灌药,以免将药呛人气管。④不要将药物混在饮料、奶中喂儿童,不要用茶水服药,这样会降低药效。⑤教师给患儿服药后要进行及时记录并保留药瓶和药袋3天。⑥吃药时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表扬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2.外用药 (1)滴眼药。让患儿头稍后仰,眼睛看自己的头顶,拉开下眼皮,将眼药水或眼药膏滴入下眼皮内;患儿将眼睛闭上1~2分钟。如果是眼药膏,上完药后让患儿闭眼,用手轻轻揉一下眼皮即可。 (2)滴耳药。先用棉签轻轻擦去外耳道内的脓性分泌物,让患儿呈侧卧姿势,病耳朝上;一手牵拉其耳廓,另一手将药液滴入耳孔中央。然后,轻压耳孔前的小突起,保持侧卧姿势5~10分钟。 (3)皮肤涂擦。为患儿皮肤抹药前,要先将患处皮肤用温水洗净,再用棉签、纱布等蘸药水或药膏敷上。因学前儿童皮肤比较娇嫩,在涂抹的时候动作要轻,不要对伤口造成二次损伤。 (七)伤口消毒处理 儿童摔伤出现皮肤破损,需要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1.酒精 酒精是常用皮肤消毒剂之一,使用浓度为75%的医用酒精,涂抹伤口及附近的皮肤。消毒时以伤口为中心,从里到外进行涂抹。酒精消毒常用于小的伤口、小疖肿、脓疱、新生儿脐部等的消毒和消炎。 2.碘酒 碘酒是碘或碘化钾溶入酒精配制而成的,是良好的皮肤消毒剂,有杀菌、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碘酒的适用范围与酒精相同,但它对皮

肤的刺激较大,一般在用碘酒消毒

皮肤后,会再用酒精消毒,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如医院注射时先用碘酒消毒,再用酒精消毒。 第二节学前嚣童常见病号预防 一、呼吸系统常见病 呼吸系统疾病是学前儿童的常见病相多发病。学前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普通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扁桃腺炎、肺炎等。 (一)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是婴幼儿易患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发病率较高。 1.病因 普通感冒大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占70%~800/0),少数由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所致。当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乘虚而入,导致人体感染得病。引起普通感冒的病原体大约有200余种,常见的有鼻病毒、冠状病毒、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 2.症状 婴幼儿感冒发病比成人急,常表现为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症状,最突出的症状是发烧,且多为高烧,有的儿童甚至出现高烧抽搐。一些患儿同时伴有食欲下降、哭闹、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每个孩子抵抗力强弱不同,临床表现症状轻重差异较大。一般来讲,儿童年龄越小,抵抗力越差,全身症状越明显。病程通常在7~10天。 3.护理及预防 普通感冒相对流感而言临床症状较轻,治疗方面缺乏有效药物。可适当服用一些解热、镇咳、抗病毒的药物,一般不主张用抗生素,以免产生抗药性。护理的重点是,适当减少患儿的活动,让儿童多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饮食清淡。平时,托幼园所针对体弱儿童,要有意识地加强其锻炼和营养,不要给孩子穿衣过多,随气候变化做好添、减衣物的日常照料工作。 (二)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是由细菌、病毒引起的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多发于冬季,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炎症蔓延波及下呼吸道。急性支气管炎是学前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1.病因 气管炎多由细菌、病毒引起或两者合并感染。常见诱因是受凉、疲劳、营养不良、佝偻病、体弱、过敏等。 2.症状 发病初期患儿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系列症状,如发烧、流鼻涕、咳嗽等,尤其以于咳为主要特征。随着炎症的向下蔓延,气管粘膜出现充血、水肿,产生大量的粘液、

痰液时,患儿的咳嗽加重,变为带痰声的咳嗽,能听见患儿嗓子里有呼噜声,大一点的孩子可咳出浓痰。同时,常伴有食欲下降、发烧、呕吐、腹泻、没有精神等全身症状。 3.护理及预防 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房间里最好放置一盆水,保持空气的湿度。饮食方面以清淡易消化、孩子爱吃为宜。患儿咳嗽时,帮助患儿拍背(由下至上]促痰液排出。咳嗽严重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化痰祛痰药物。 在预防方面,气候和季节变化之际要注意预防感冒。增强儿童的体质和免疫力,平时注意锻炼和保证营养全面平衡。 (三)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呼吸道过敏性疾病。4~5岁儿童发病较多,男孩发病多见。 1.病因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患支气管哮喘的婴幼儿多有家族史或过敏史。婴幼儿湿疹、过敏性鼻炎、细菌感染、气候变化、吸人过敏物、食入致敏物(如鱼、虾、某些水果)等都可能导致毛细支气管的炎症反应,出现哮喘。 2.症状 支气管哮喘发作前多有感冒病史。哮喘多在夜间发作,表现为儿童烦躁不安,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常伴有面色苍白、口唇青紫、两侧鼻翼起伏扇动等症状。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小时或数日,然后呼吸困难逐渐缓解或消失。本病可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引起心衰竭和窒息。一旦出现哮喘症状要马上送医院治疗。 3.护理及预防 发作期间,要立即服用止喘药,哮喘持续不缓解者要送医院处理。患儿的房间要保持环境清洁,无灰尘、无油烟、无烟雾,杜绝过敏物,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注意患儿的保温,发病期间患儿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要及时添加衣物。照料中,要注意观察患儿哮喘的疰状变化,呼吸困难者及时送医院。 预防支气管哮喘,应避免婴幼儿接触过敏源。如果患儿过敏源不清楚,应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医院查找其致敏物质有哪些,以便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避免接触。同时,要尽量减少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一旦感染要及时治疗,清除呼吸道病灶。平时注意避免劳累、受凉等,鼓励儿童锻炼。 (四)急性扁桃腺炎 急性扁桃腺炎是婴幼儿发病率较高的上呼吸系统疾病。扁桃腺位于咽部的两侧,是守卫人体咽喉要道的“卫士”,它通过产生淋巴细胞、吸附病原体等发挥免疫功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