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全集

4. 读一读, 演一演, 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 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 好吗? ” 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 旨在再现情境, 让学生受到感染。 还可加以音乐渲染, 让学生戴着头饰, 自由想象表演, 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 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 丰满, 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 入情入境, 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 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教学这首古诗时, 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 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 学生认真地读古诗、 思考, 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 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 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 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 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 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 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 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 图理解“傲霜枝”, 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词, 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 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 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 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 “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作者写了这些景物, 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 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

5

什么。” 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 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也突出了古诗本身所特有的“留白” 的魅力。 学生通过读、 思考, 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 荷花、 菊花、 橙子、 橘子。 顺着学生的回答, 我这样引导: 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 想象两者的对比, 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 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 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 思考、 想象、 交流的时间, 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 在此基础上, 我让学生再想想: 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 一个叫向嘉艺的女孩儿真不错, 她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 要坚强。” 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 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我们平时要努力。” 说得真好! 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 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 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 在头脑中浮现画面, 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 顺应诗句的朦胧, 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 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夜书所见》: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先是写游客在外, 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 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 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

6

切之感所代替。所以, 我教学这首诗时, 更加注重了让学生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 教师范读,小组、 男女赛读, 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 诵读等等,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 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 情会于物”, 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 内化, 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中, 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 因此, 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 引导其展开想象, 让学生投身其中, 想诗人所想, 感诗人所感。 在教学第一、 二行诗时, 我让学生想想: 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 送来阵阵寒冷, 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 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 看到眼前的情景, 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我请班上的外地孩子谈谈: 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这里读书, 你们想家吗? 你想起了谁呀? 这时, 学生那根思乡的弦被触动了,通过自身的感受, 从中理解了“动客情”, 体会了诗人的真实情感。从这首诗的教学中, 我感受到孩子们的语言积累还需加强, 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会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培养。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的文章, 在这堂课上, 我的教学心得有以下几点。

7

1.充分利用优美的语言进行“美读” 训练。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 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 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 因此, 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形成一定的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 很适合让学生进行“美读” 训练,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创设情境,理解情感。

在这堂课上, 我让学生在朗读中边读边想象, 并结合优美的电子图片, 让学生进入优美的情境, 仿佛自己也来到了这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 欢快地蹦跳玩耍, 使学生感受到这条水泥道的美, 从而理解了小作者对这条水泥道的喜爱。 3.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的开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 中国古人说: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 从看似平常处见奇, 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 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质疑释疑,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 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6 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 在作者笔下趣中见美, 美中更见趣, 这样交相辉映, 给人带来阅读的享受。 文章以散文的形式描写秋天的雨。 大

8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