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速生白菜、低辣辣椒、花菜、豇豆、榨菜等8-9种蔬菜,有些优良品种甚至是20年前选育出来的,如早熟5号大白菜、杭茄一号茄子、弄口早椒(杭州鸡爪椒×吉林早椒)等,能推广到省外应用的蔬菜品种仅有番茄、豇豆、花菜和速生白菜等少数几个品种。
四是避灾抗灾能力弱。浙江省地处自然灾害多发区,蔬菜属周年性生长作物,自然灾害对蔬菜生产的威胁更为突出。近年来,洪涝、冰雪、台风、干旱成为影响全省蔬菜生产的主要灾害。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雨涝、2003年和2004年的连续干旱、2004年和2005年以及近年的多次台风,都给全省蔬菜生产带来重大损失。有些连续性灾害不但损害了当季蔬菜生产,甚至影响下季蔬菜生产,使灾害损失倍增。近几年来,虽然加强了蔬菜生产基础设施改造,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突出表现为沿海地区的抗台能力、山区的抗旱能力和冬季的抗雪抗冻能力薄弱。山地蔬菜生产基础设施差,旱灾发生率在50%以上。大棚设施面积不断增加,受台风和雪灾的威胁也在不断加大。
1.3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山地蔬菜生产与研究动态
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山地蔬菜产业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经验积累,其管理水平、科学研究、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市场运转、经营理念等经过多年发展,已日趋成熟,我国台湾地区的山地蔬菜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本文以日本为主讨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山地蔬菜生产与研究[8]。 1.3.1日本发展山地蔬菜的动因
日本长野地处本州岛中部,山地蔬菜开发的气候条件优越,冬寒夏凉的高山地理环境,临近占全日本人口67%的京滨、阪神都市区,最长交通距离为350公里,最短为200公里,使得长野成为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随着上世纪50年代日本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迅速向外扩展,非农业占地快速增加,致使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三大工业区耕地迅速减少、田块小、分布面积日益紧缩,致使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日益缩减。长野的地形条件多坡耕地,不利于供应满足当时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的生活所需大田作物生产,而较有利于蔬菜和瓜果等旱地作物。快速城市化的日本大中城市的蔬菜、瓜果供应日益紧张。长野深居日本内陆群山绵亘,受海洋影响较小,具有,冬季严寒、夏季温凉、气温变化
8
浙江大学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较大的山地气候特征,适合发展山地蔬菜。196O年代中央高速公路开通以后,缩短了长野与大都市区的交通距离,加上保鲜冷藏运输设备的改进,长野的山地蔬菜得以快速发展。
1.3.2 长野开发山地蔬菜的主要经验
一是政府实行优惠政策,推动蔬菜生产。上世纪5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发展,农业在日本国民经济的地位快速下降,农业生产规模缩小导致农产品自给率下降,城市蔬菜瓜果等产品供给日趋紧张。为了缓解城市蔬菜等食品的供求矛盾,6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蔬菜等生鲜食品的生产:①指定消费地(重点供应中心、 指定消费地是将重点城市划为保证供应的消费地,再参照该城市多年的供需情况,制定出每年、每季、每月所需的蔬菜品种和数量,要求做到品种齐全、四季均衡供应。 首先划为指定消费地的有东京 横滨、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币。② 指定蔬菜产地。 为了按时、按量、按品种花色保证对指定消费地的蔬菜供应,日本农林省在全国范围内划出许多指定蔬菜产地,规定了产地每年必须生产的蔬菜品种、播种面积和产量,及全年分月份供应的数量,并推动指定产地的生产专业化。长野县就是农林省指定的重要蔬菜生产与供应基地。 ③ 实施价格补贴,稳定蔬菜价格。根据蔬菜价格市场波动较大的特点,1966年长野制定“蔬菜价格稳定法”,对指定蔬菜实施价格保护。长野生产的50多种蔬菜中有11种被划为指定蔬菜,如白菜、莴苣、卷心菜、西红柿、黄瓜等,规定每公斤价格标准,低于标准价格由全国蔬菜价格稳定基金给予补贴,长野又将27个品种定为指定蔬菜,由县给予补贴;70年代后长野已经成为日本主要的蔬菜生产与供应基地,在全日本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莴苣、西红柿、芹菜、蘑菇的产量居全日本第一。白菜、卷心菜、龙须菜、黄瓜等产量名列前茅。长野年产蔬菜100多万吨,90%以上输往全日本各地,尤其是输往三大工业中心,其中输往东京的占25.8%、名古屋占20.4%、大阪及山海地区占32.9%。
二是适时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60年代以后,长野地方政府根据自身地理、环境条件,并结合邻近三大工业区的市场区的区位优势,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蔬菜、水果、乳、肉生产,发展高效农业,使得长野走上商品化
9
浙江大学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农业发展道路。其具体措施是调整种植结构,大力缩减水稻种植面积,改水田为旱地,扩大蔬菜与水果生产规模.并发展高山冷凉地带的反季节蔬菜生产,同时积极发展乳与肉类养畜业。经过农业结构调整,长野的播种面积构成和农业产值构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水稻种植面积减少,蔬菜与水果生产面积大幅度增加,蔬菜、水果与水稻、养畜业成为长野四大农业支柱。长野除了在河谷盆地改水田为旱地进行蔬菜生产外,还在轻井泽等高原建立起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60年代后,长野高原地区利用夏季温凉气候大面积种植白菜、卷心菜、莴苣、白萝卜、马铃薯等冬季时令蔬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有效地弥补了夏秋淡季城市蔬菜供应的不足,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
三是努力加强深加工,促进产品的转化与增值。为了提高种植蔬菜的经济效益,长野大力发展蔬菜的深加工,延伸蔬菜的产业链,促进产品的多次转化和增值,其主要措施是:①蔬菜保鲜加工。为保证供应蔬菜的质量,提高效益,长野积极推广蔬菜适时采摘,并分级包装,及时冷藏外运,减少运输中的损耗,部分蔬菜则进行脱水保鲜。②开发蔬菜罐头食品。70年代以后,长野积极发展蔬菜罐头食品加工,加快蔬菜产品的转化。在蔬菜罐头加工中,长野以西红柿为原料的罐头生产规模最大,占全日本40% :其次为蘑菇,占25%。此外还加工制造各种蔬菜的腌制品,深受城市居民的欢迎。③开发高山无公害蔬菜。高原地势峻峭、气候寒冷、作物病虫害极少,极少喷施农药,因而高山自然环境受人类破坏少、污染小,是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的最佳场所,长野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显著地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四是建立有组织的流通体制,加快蔬菜流通。为了组织好蔬菜的生产与销售,日本建立了“指定产地蔬菜销售协议会”制度,每年定期召开3 -4次会议,研究蔬菜的生产和销售。为了更及时地解决蔬菜供应问题,农林省还制定了每周召开一次“产销调整会议”制度,研究近期蔬菜供应问题,并事前公布各批发市场下周需要调入的蔬菜种类数量和价格,同时也规定出各指定产地的近期供应指标 。根据1971年公布的批发市场法,日本在重要消费中心设立了国营蔬菜批发市场。批发市场负责组织和批发业务,通过供销会议,协调生产与供应的关系,并根据产销形势及时调整蔬菜价格,指导全日本各销售点的零售工作。通过这些会议制度建立起来的流通体制,使日本形成了畅通的蔬菜流通运作机制,大大加快了蔬
10
浙江大学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菜流通,有力保障了城市蔬菜的供给。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