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习题含答案

需求减少,由乘数原理最终引起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可以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即IS-LM模型,推导出总需求函数。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2、 答:⑴总需求是指总支出,单个商品的需求是指不同价格水平下对商品的需求数量。

⑵总需求受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单个商品的需求受相对价格水平的影响。

⑶二者虽然都受价格的影响,但对前者的解释是从利率分析入手,对后者的分析则是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入手。

四、 论述题

答:⑴在古典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的垂直线。因此,当总需求曲线移动时,只能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对就业量和国民收入不发生影响。

⑵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总供给曲线由于名义工资具有刚性向右上方倾斜,这说明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当总需求扩大时,实际工资的下降会增加就业量,从而扩大产出水平。

第二十章

一、 选择题

1、B, 2、C, 3、C。

二、 名词解释

1、 指当利息率很低时,公众预期利息率不可能更低,也就是证券价格不可能更高了。在这种情况下,公众 乐意把全部证券转换成现金,证券的供给是完全又弹性的。

2、 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存到中央银行的储备金的比率。

3、 指中央银行贷款给商业银行时收取的利息率。

4、投资量和利息率之间的关系叫做投资边际效率函数

5、投资边际效率函数的图像叫做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三、简答题

1 答: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主要包括:①劳动供给水平。这涉及总人口中的劳动力数量、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构成等;②工资率水平。显然,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劳动供给曲线一般是自左向右上方上升的,即工资率越高,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就越多。但

是,当工资达到一定的高度,即劳动的供给曲线表现为向后弯曲。其原因是,劳动供给数量的变化实际上是劳动者在劳动时间和闲暇之间的选择,这里涉及工资变动的两个效应,即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工资率的上升则导致劳动供给的增加;当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时,工资率的上升会导致劳动供给水平的下降。一般情况下,在工资率较高时,收入效应应使得劳动者愿意拥有更多的闲暇,从而导致劳动供给的水平下降。这边就是劳动供给曲线不是随着工资率提高单调递增而可能向后弯曲的原因。

3、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愿意以货币的形式保持财富的数量。影响人们持有一定量货币的

因素主要有:

(1) 人们的实际收入。实际输入越高,支出水平越高,需要的货币数量也就越多。因此,货币需求和实际收入水平呈同方向变动。

(2) 商品价格水平或价格指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越高,对货币需求量也就越大。所以,货币需求与价格水平呈同方向变动。

(3) 利息率。利息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就越大,货币需求就下降。所以,货币需求与利息率呈反方向变动。凯恩斯用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对影响货币需求因素进行了概括。

第二十一章

一、 选择题

1、A, 2、B, 3、A, 4、A, 5、C,

6、D, 7、A, 8、A, 9、D, 10、C, 11、D。

二、 名词解释

1、指中央银行通过贴现率的高低来调节商业银行的借款数量,从而达到影响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2、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的活动。

3、简单货币规则的内容是稳定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并使它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一致

三、 简答题

1、 答:一般说来,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四个: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经济政策不是只考虑这些目标中的某一目标,而是要同时实现这些目标。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